兩千公里云和月 七十小時苦與樂
隨行記者見證廣西救災物資車隊一路艱辛
5月28日下午3時,廣西對口支援黑水的80噸價值130萬元的救災物資運抵黑水。這批來自廣西武警總隊的車隊,25日下午4時從南寧出發(fā),輾轉貴州、重慶、四川等省市,行程2000余公里,歷經70余小時才抵達黑水。卸完貨后,車隊又匆匆踏上回程。
29日,幾位廣西的隨行記者,向本報特派記者講述了車隊一路的歷險和艱辛過程。
吃苦底線一再被突破
講述者:廣西電臺記者 吳叢烈
“苦,從來沒想過會這么苦,現在還沒有回過神來。”29日上午9時,正在吃早餐的吳叢烈對記者說。到黑水后,他一覺睡了十幾個小時,但還沒恢復元氣,只得強打精神采訪。
吳叢烈說,25日下午,在出發(fā)前一個小時接到出發(fā)的電話,他來不及收拾行李,就隨車隊踏上了征程。車隊共15輛車,其中12輛大貨車滿載著救災物資。雖然做好了吃苦的思想準備,但他的吃苦底線一再被突破。
為了趕路,一路上,車隊只在貴州遵義和四川遂寧停車吃了兩頓便飯,其余時間都在車上吃面包、餅干充饑,也沒停車找旅館休息。由于隨行人員較多,車里面坐得比較擠。小車后面的一排座位就擠了三個人,坐著都困難,沒辦法靠著睡覺。
進入四川雅安后,由于路況差,車輛顛得厲害,根本沒辦法入睡,就這樣,大家在車上迷迷糊糊地硬撐了70多個小時。“苦啊,但想想駕車的武警,同樣沒得睡,還要聚精會神開車,我們吃的那點苦又算得了什么?再想想災區(qū)人民的苦,我們算是幸福的了。”吳叢烈說。
最可怕的還是飛石
講述者:廣西日報記者 廖慶凌
讓廖慶凌記憶深刻的,除了路途的辛苦外,還有種種驚險歷程。
進入四川災區(qū)后,一路上,要經過不少滑坡、塌方地段,更可怕的還是山上飛石。
27日下午4時許,車隊翻越海拔4114米的小金縣夾金山后,司機加快車速,爭取盡快下山到達有手機信號的地方,以便讓一些記者與后方作連線報道。下山不久,在趕往馬爾康的路上,司機突然發(fā)現山上有泥土滾落下來,并發(fā)出“沙沙”的聲音。司機意識到可能是山體滑坡,或者是飛石滾下,立即將車子向山體外邊靠。突然,兩個1噸多重的石頭隨著聲音從山上飛了來,砸在車輪旁邊,大家都驚出了一身冷汗。
在后面的路段,又遇到一起山體滑坡事故,泥石滾落在公路中間,將車隊最后的兩輛車截斷。后來,等當地公路部門開來推土機將道路搶通后,車隊才得以再次向黑水進發(fā)。
高原反應的嚴峻考驗
講述者:廣西電臺記者 吳叢烈
車隊從成都繞道小金縣,必須先后翻越紅軍曾經翻越過的三座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夾金山、夢筆山、雅克夏山,最后才能到達黑水縣。這對于廣西人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吳叢烈說,從夾金山下來時,由于海拔較高,加之車速較快,人感覺就像坐在飛機上。這時,兩耳“嗡嗡”作響,頭開始發(fā)眩,他知道發(fā)生了高山反應。他盡快調整好心態(tài),強打精神,繼續(xù)前行。
待情況緩解后,他觀察了周邊的人,發(fā)現發(fā)生高原反應的不止他一個人。特別讓他感動的是,他看到武警司機流起了鼻血,顯然也發(fā)生了高原反應,但仍像沒事一樣,兩眼緊盯前方,聚精會神地開車。
轉裝故障車上的物資
講述者:廣西日報記者 廖慶凌
行進路上,車隊最怕哪輛車發(fā)生故障,出現這種情況,其他車輛都得等待,就會影響整個車隊的進度。所以,出發(fā)前,武警官兵對此作了充分考慮,車隊的車輛都是較新的,而且還準備了一輛油罐車及充分的備用設施。
廖慶凌說,雖然一路上沒有發(fā)生大故障,但也遭遇了一些小故障。比如,因為路況較差,路上飛石較多,有兩輛車的輪胎被劃破,臨時停車換胎。
28日上午,車隊從馬爾康向黑水行進的途中,眼看就要到達望眼欲穿的目的地時,又有一輛車子出了故障,拋錨在前不著村后不靠店的路邊。
為了盡快將救災物資送到黑水,領導決定將故障車上的物資全部分裝到其他11輛貨車上。一場臨時貨物轉裝緊急展開。本來預計在當天中午1時可達目的地,因為這個小插曲,又將到達時間推遲到了下午3時左右。
“一路真辛苦,困難也真多,但大家都克服了,我們的車隊終于進入了牽掛已久的黑水,大家都感到很高興。”廖慶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