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村帳篷學(xué)校的師生,為廣西青年志愿者制作一幅特殊的橫幅表示感謝。特派記者 羅素玲攝
特派記者陶海華(前左一)已泣不成聲。志愿者供圖
“阿姨,請不要離開我們。”梁飛凡攝
雖然認識只有4天時間,但當告別的話語打破相處的寧靜時,廣西青年志愿者籌建的第一所帳篷學(xué)校的孩子依依不舍的眼淚,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粗墙宓膹U墟和悲慟的災(zāi)民,志愿者沒有落淚,而面對孩子們的哭聲,志愿者淚水滂沱。
5月29日中午,志愿者來到雙龍村災(zāi)民安置點時,孩子們正在吃飯。這個5月27日才建好的帳篷學(xué)校,無時不牽動著志愿者的心。它如同大家親手培育的一棵幼苗,仍需要小心翼翼地呵護。然而,5月30日志愿者就要返程回南寧了,這棵幼苗,又如何讓大家放心?5月27日晚,北京的一名志愿者知道這所帳篷學(xué)校后,從綿陽為孩子們帶來了課本。之后,她又匆匆離開了。在這里,我們要感謝這名好心的志愿者。在南寧,當知道帳篷學(xué)校需要課本時,大批好心人立即搜集到了一批課本,隨時等待郵寄過來(詳見本報5月30日第15版)。
知道志愿者就要離開了,“校長”張勇特意制作了一條簡易的橫幅,上面寫著:“感謝廣西青年志愿者”。聽到帳篷學(xué)校傳來的哨聲,孩子們立即放下飯碗,聚集到了學(xué)校。雖然見面才幾次,大家似乎都成了好朋友。見面時彼此會意一笑,這代表了所有的問候。“叔叔阿姨他們要走了,我們在橫幅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送給他們吧。”張勇說。
志愿者去成都專程購買的帳篷學(xué)校用品,給這個學(xué)校也備了一份。大家把課外讀物、字典一一搬到帳篷學(xué)校,分發(fā)到孩子們的手上。大家都默默不語,誰也不愿意打破離別前這份短暫相處的寧靜。
“給我們合個影吧!以后回到南寧會想你們的。”志愿者中有人提出的這句話,讓空氣似乎凝固在了這一刻。
離別總是傷感的。面對鏡頭,盡管志愿者們勉強擠出笑容,孩子們的臉蛋也泛著笑意,但此時此刻,孩子們已經(jīng)哭了起來。
志愿者代表羅素玲把孩子們簽名的橫幅收起后,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阿姨舍不得離開你們!”她哽咽著說。一個擁抱,又何以化解即將的別離?奪眶而出的淚水早已淹沒了面龐。孩子們已泣不成聲,一個個圍上來,拉著志愿者的衣角依依不舍。“孩子,別哭,我們會回來看你們的。”除了安慰,記者已說不出第二句話。
“張勇,你還這么年輕,把一所學(xué)校的重任交付給你,你是否承擔得起? ”
“董雨萱,你年紀最小,在學(xué)校一定要聽話。”
“曹義秋,你的作文寫得最有新意,日后要繼續(xù)發(fā)揚。”
“劉文琪,你是語文老師,我們走了,平時你要多操心。”
“卿光超,你作為體育委員,以后不要那么調(diào)皮。”
……
一句句諄諄囑咐,讓孩子們銘記在心。當告別的話語敲碎相處的寧靜時,孩子們滂沱的眼淚,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志愿者在抹眼淚,學(xué)生家長也在一邊擦著淚水……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從帳篷學(xué)校走出來,學(xué)生們齊聲唱起了《感恩的心》?奁暯诲e,已震碎現(xiàn)場每顆志愿者的心……
當志愿者登車時,班長劉居艷哭喊著沖了過來,她拉著羅素玲的手大哭著:“阿姨,你們別走……”
車子啟動了,孩子們拼命地揮著手。而記者,已不敢再看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