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大橋現(xiàn)在仍然是交通繁忙的主干橋。相伴左右的桃源大橋、北大橋計劃今年底建成通車,將減輕邕江大橋的交通壓力。
1979年3月,邕江大橋北岸冬泳亭附近江邊,每天凌晨都會有郊區(qū)生產隊的村民開船到此,從市內挑大糞裝船運回隊里掙工分。圖為當時村民挑糞裝船的情景。黃剛攝
2008年7月,邕江大橋北岸冬泳亭附近的江面上,只有水上居民的漁船?。而江南岸邊,數(shù)棟屹立的高樓為江景添色不少。
1979年10月,邕江大橋北岸只有邕江賓館一座標志性建筑。黃剛攝
2008年7月,邕江大橋北岸邕江賓館旁已是高樓林立。
白沙大橋與葫蘆鼎大橋成“Y”形連接,形成獨特的風景。
巨型“豎琴”——永和大橋在夜色中更見絢麗。
今年底即將建成通車的南寧大橋,由青山路直跨邕江,連接五象新區(qū),目前正在抓緊施工中。該橋總長734.5米,主橋長300米,建設標準為城市主干路一級,雙向六車道。大橋為大跨徑曲線梁非對稱外傾式鋼箱拱橋,結構獨特新穎、技術復雜、安全系數(shù)要求極高,屆時將是南寧市標志性建筑。
蒲廟大橋已經“服役”了12年。
邕江猶如一條舞動的銀蛇,將南寧分成了江南、江北兩個片區(qū)。隨著時間的推移,跨江大橋的不斷飛架,當年荒蕪的邕江兩岸,如今已是道路縱橫、高樓林立,一派繁華的景象。
1964年7月28日,由蘇聯(lián)援建的邕江大橋建成正式通車,使南寧人第一次感受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意。邕江大橋的建成打破了江南片區(qū)的寧靜,一些大中型國有企業(yè)先后落戶江南,使江南逐漸發(fā)展成為南寧市的工業(yè)中心。大橋的建成還貫通了南寧市區(qū)至吳圩機場的公路,銜接友誼關邊疆和欽州、防城、北海等出海通道,江南也因此成為南寧的南大門。
南寧人在邕江大橋上走了24年后,1988年7月,邕江二橋(也稱中興大橋)竣工;1995年、1996年、1997年,白沙大橋、蒲廟大橋、清川大橋相繼建成;2004年10月26日,巨型“豎琴”——永和大橋“橫空出世”;2007年6月15日葫蘆鼎大橋通車,與白沙大橋成“Y”形連接,獨成一景;2008年3月18日,連接仙葫與龍崗的仙葫大橋建成通車,成了邕寧區(qū)通向市中心的捷徑。北大橋、桃源大橋和南寧大橋計劃于今年底建成通車,屆時邕江共有12座(含鐵路橋)大橋連接兩岸。
邕江上出現(xiàn)如此眾多的“彩虹”,除了給人以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外,也使南寧人的生活變得如彩虹般五彩斑斕。當前南寧城市建設重點以邕江為軸線,西建東擴,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點向南。
隨著南寧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發(fā)展,隨著大南寧的遠景規(guī)劃出臺,隨著“建設五象新區(qū),再建一個南寧”的宏偉目標的規(guī)劃實施,邕江兩岸路橋交通立體網(wǎng)逐漸形成。擁有眾多跨江大橋和最長江岸線的江南區(qū),作為南寧市的重點發(fā)展區(qū)域之一,原有的產業(yè)定位被打破,物流中心、地產、商業(yè)區(qū)域不斷建設完善,更多地承擔起和諧居住、產業(yè)多元化的共存發(fā)展格局。
眾多跨江大橋拉近了江南與埌東的距離,瞬間就可以從江南風情的清幽生活,切換到繁華埌東的品質生活。南寧市的江南、江北兩個片區(qū),迎來了共同發(fā)展繁榮的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