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李秀念(右二)與同學留影照片,姑娘們都穿著解放鞋。
1993年,李秀念(前排左一)穿上了白色的運動鞋。
2007年,李秀念(中)與親人合影,這時的她,更注重審美。本文圖片均為李秀念提供
改革開放30年,廣西少數(shù)民族同胞生活發(fā)生變化有多大?凌云縣沙里瑤族鄉(xiāng)果卜村那播屯村民李秀念珍藏著十余張新老照片,這些照片中的一些小細節(jié)如實記錄了30年來瑤胞的生活變遷。
42歲的李秀念是果卜村委會副主任,從1993年起,她一直是凌云縣人大代表。最早的一張照片拍攝于1980年,這張黑白照片對她來說是一次奢侈的消費。李秀念告訴記者,當年她初中畢業(yè),與同班的3名要好的姐妹搭乘班車,來到凌云縣唯一的一家國營照相館、拍照留念。照片中的4名瑤族女孩,穿著民族服飾,笑容里有著那個年齡特有的羞澀。照片的背景是一張椰林畫——當時,她們中沒有一人知道那是椰子。照片中,4個女孩子都穿著當時風靡大江南北的解放鞋。李秀念說,當時,姐妹們決定去拍照時,能找出來的最好的鞋子,便是兩元一雙的解放鞋。
1993年,當選為縣人大代表的李秀念會后與其他4名人大代表的合影留念。照片中,李秀念穿上了白色的運動鞋;左邊兩女子則穿著傳統(tǒng)的手工布鞋;另兩名女子仍然以解放鞋與民族裝“搭配”。白色運動鞋8元一雙,沒有牌子。在李秀念的記憶里,這雙白色運動鞋“很少運動”。“當時,村里村外,沒有一條好路。邁出家門口,就是泥巴路,白色鞋子一會就臟了。”
2000年,李秀念家花近10萬元,修建了兩層樓房,門口還與剛剛開通的村道連接。2007年底,李秀念與自己姐妹合影留念。李秀念與姐妹們隨意坐在田埂上,神情輕松而自然。照片中的李秀念穿著秀氣的小布鞋,她的另3名姐妹則穿著白鞋白襪,與黑色為主調(diào)的民族服飾搭配得當。李秀念告訴記者,只要穿上民族服裝,她都會以黑色小布鞋與其搭配。李秀念說:“這就是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