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2005年6月,象州遭遇特大洪災,記者隨廣西紅十字會赴災區(qū)采訪,孩子們在洪水中找尋書包、在廢墟中刨挖課本的畫面印在記者的腦海里。針對這種情況,本報決定發(fā)起“關(guān)注災區(qū)孩子讀書夢”活動,同年7月15~18日記者再赴象州,了解孩子們的課本書包缺多少,學費是否有著落,并看到孩子在悶熱難耐的救災帳篷里看書寫字的情況。報道見報后,南寧市民紛紛捐款捐書包捐衣物。第三次是7月23日,記者與11輛愛心自駕車帶著南寧市民的愛心再赴象州,送去15150元愛心款及一批書包衣物,另外愛心自駕車隊現(xiàn)場捐贈了現(xiàn)金8200元。
農(nóng)村孩子六一有何愿望?5月21日,記者來到來賓市象州縣羅秀鎮(zhèn)麥棉小學采訪,孩子們都說六一會參加學校舉行的游園活動。在這所鄉(xiāng)村小學,游園活動是孩子們歡慶六一的傳統(tǒng)方式,他們大多不知道南寧和來賓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城里孩子多姿多彩的六一。交談中,記者傾聽到這些農(nóng)村孩子內(nèi)心最深處的渴望:六一能到大城市走走,看看高樓大廈,逛逛動物園。
坐碰碰船成了最難忘的回憶
2005年記者赴麥棉小學采訪時,該校有46個孩子受到資助。事過境遷,其中32個學生已升到外地的初中。現(xiàn)任校長覃培群一一找來仍在學校讀書的14個孩子。農(nóng)村孩子與城市孩子到底有多大差距?記者在14個孩子中做了一個調(diào)查。
當記者問“南寧和來賓是什么地方”時,孩子們面面相覷。雖然麥棉小學距離象州縣城不過35公里,但也只有4個孩子去過。
11歲的覃莉在7歲時去過一回縣城,那時姑姑在縣城幫別人賣衣服。她至今還記得,姑姑當時給她買了一條裙子,現(xiàn)在雖然穿不了,仍舍不得丟。她對縣城的印象是:很美、很好玩。因為姑姑店前的樹上掛了一副吊床,她睡上去搖了一會兒。
12歲的覃晶晶,6歲時隨在象州打工的叔叔去了一天縣城,晚上住在叔叔的出租房里,白天叔叔帶她去坐了碰碰船。6年了,她仍忘不了。
13歲的覃光維,10歲時隨父母去了縣城,住了一晚,坐了碰碰船。
12歲的姚曉宇是比較幸福的,因為他去了4次象州,不僅坐了碰碰船,還投了籃球,玩了單雙扛,吃了冰淇淋!
孩子們的愿望只限于游園
今年的六一節(jié),孩子們希望如何過?記者一一詢問14名孩子。絕大多數(shù)想到的是學校舉辦的游園活動,希望父母、老師和他們一起拔河、跳繩、打乒乓球。因為他們當中有7個孩子是留守兒童,能與父母在一起過節(jié),成了他們的期盼。
另外有3人希望學校能增加單雙扛、跳遠沙坑、排球網(wǎng)等文體設(shè)施;有兩人希望能與父母親到象州或柳州去玩。在記者對南寧簡短介紹后,有一個學生小心翼翼地說:“想到南寧去看看。”
12歲的潘秋蓮的心愿是與父母和老師一起吃蛋糕。她在5歲、8歲、10歲生日時吃了蛋糕,那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忘不了。她是14人當中唯一吃過蛋糕的人。
覃正權(quán)的心愿是希望學校能有英語課上。在14個孩子中沒有人能背出26個英文字母。羅秀鎮(zhèn)中心校校長陳秀斌介紹,目前小學的專業(yè)老師很少,英語、美術(shù)、音樂等都沒有。由于師資較缺乏,只有鎮(zhèn)中心校三年級學生才開始上英語課。
在“我心中的六一兒童節(jié)”作文中,該校五年級的22個學生,有18個盼望學校舉行游園活動。他們在作文中對游園的期盼讓人心酸:頭天晚上興奮得睡不著覺,當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學校里掛上了彩條,老師給大家分發(fā)豆奶和糖餅,然后大家一起開展蒙眼擊鼓、拔河比賽、猜謎語、吹蠟燭等活動。
在四年級的18個學生中,有一半學生的心愿仍是游園活動。覃培群說,受條件限制,每年兒童節(jié)學校只能舉行游園活動、文藝匯演(同學們自編自演)。游園活動有吃有玩,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子里。對外界的認知度小,使得他們的心愿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希望孩子們能去一趟動物園
2005年的洪災留給學校的重創(chuàng)仍可看到痕跡:學校門口的兩幢瓦房消失了,兩堵學習園地的墻壁也不存在了,新建的圍墻成了臨時的學習園地;學校里的文體設(shè)施是一個籃球場、一副很舊的雙杠;4個水泥的乒乓球桌,桌上沒有網(wǎng)。廁所是澳大利亞一慈善機構(gòu)援建的。
說到愿望,作為一校之長的覃培群有很多:希望能得到一批電腦,哪怕是舊的;希望有一張羽毛球網(wǎng)、一個跳遠的沙坑,多幾副健身器材;希望能增建教室、擴大圖書室;校園內(nèi)多一些硬化地面,以方便孩子們活動。
但就眼前而言,覃培群最希望孩子們能有機會到動物園去看看:“每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除了搞游園和文藝匯演,幾乎沒有其他活動,平時孩子們寫作文也沒有什么可寫的,希望能有機會讓孩子們?nèi)ツ蠈幓蛄菘纯,去動物園看看,讓他們知道世界上還有這么好的地方,這樣對他們的成長會有好處。”
仍有貧困孩子需要資助
事隔4年,記者發(fā)現(xiàn)當時受災最嚴重的麥棉一帶,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以及災民的努力下,建起了不少新房。但在麥棉小學,仍有不少貧困孩子盼望得到資助。
2004年,朗晴兩歲時,父母不幸相繼去世;2005年水災時,大水又沖垮了她家的房屋。朗馨元大朗晴1歲,是朗晴的胞姐,其父母正鬧離婚,都幾年未回家了。朗馨元有爸爸媽媽卻見不到,多少回在睡夢中哭醒。
目前,兩姐妹與爺爺奶奶住在親戚新建的房子里,總算有個安身之處。除了種好自家的幾畝田地之外,爺爺奶奶不顧年邁多病,到外村“打工”——幫別人種田收桑,每天35元,以補貼家用和兩姐妹讀書的費用。
21日下午記者到她們家時,兩姐妹正在看電視。奶奶說,兩姐妹很懂事,如果他們外出做事了,姐妹倆放學回家后,就幫著喂雞、洗碗、洗衣服、做飯……晚上要等到他們回了家才睡覺。
類似的困難家庭在麥棉小學還有3個:二年級的黃濤,父親外出打工,母親殘疾無法干活,跟70多歲的奶奶生活;三年級的黃冬冬,父親在一場大火中落下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母親離家出走,跟爺爺奶奶生活;6年級的覃正權(quán),因為家里窮,幾年前父母雙雙離家出走,至今音訊全無,跟爺爺奶奶生活。如果有愛心市民能與他們結(jié)成“一幫一”的對子,并能在節(jié)日當天去看望他們,相信這是給他們最好的六一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