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周艷
現(xiàn)在的東興市解放路,已被列入國門二期改造工程,從解放路到出境口岸,走路僅需5分鐘。雖然路口的不少店鋪正在進行工程改造,但是,仍然阻止不了那些絡(luò)繹不絕前來買賣商品的越南人。在這里,你很難分清哪個是越南人,哪個是東興人。在路的兩端路口處,分別立著一個醒目的路碑,路碑上刻著的“解放路”3個字,分別用中文、英文和越南語拼寫。這條不算太長的路,曾是國門前的邊貿(mào)勝地,記載著中越兩國人民語言、文化、經(jīng)濟交流的歷史。
店鋪老板都會3種語言
“你想買點什么?”記者隨意走進解放路上的任何一家老店鋪,店主都會主動用中文、白話和越語3種語言先和你打招呼。經(jīng)過一番交流后,店主告訴記者:“在這條路上,不會說越語的老板,生意肯定不會旺!”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解放路從解放前開始,就是與越南最近的一條路,因此,也成了當(dāng)?shù)剡吘迟Q(mào)易往來最早最多的地方。解放后,來這條路做買賣的越南人也越來越多,有了邊貿(mào)交流,語言成為溝通的最大優(yōu)勢。因此,在解放路上經(jīng)營的商家,不管老少,都開始自發(fā)學(xué)習(xí)越語,而來做生意的越南人,也跟著當(dāng)?shù)厝藢W(xué)習(xí)簡單的中文,慢慢便形成了解放路上的傳統(tǒng)風(fēng)氣,F(xiàn)在,外來人基本難以辨別誰是越南人,誰才是當(dāng)?shù)厝恕?/p>
越南人喜歡來中國看中醫(yī)
今年84歲高齡的葉如寬是解放路上最年長的老居民,作為一名在解放路上從醫(yī)半個世紀(jì)的老中醫(yī),葉如寬從開藥店到從醫(yī),與解放路相伴了大半輩子。“解放前,就有許多越南人來看病,解放后更多了。”葉如寬說,由于解放路一直都是越南人來得最多的地方,因此,也有了前來尋中醫(yī)看病的越南人。葉如寬告訴記者,解放前,不管男女,他所接觸的越南人都喜歡用檳榔和石灰制成一種叫“食撈”的東西,把牙齒搞黑作為美觀。解放后,越南人與東興當(dāng)?shù)厝私涣髟桨l(fā)密切后,慢慢改變了這樣的習(xí)慣。
在從前,葉如寬因為語言不通,他和前來就診的越南人只能通過手勢比劃,通過把脈來判斷病情,然后開處方。時間長了,葉如寬慢慢學(xué)會了簡單的越語,通過患者病情,也了解了當(dāng)?shù)氐娘嬍沉?xí)慣和醫(yī)學(xué)知識,而來看中醫(yī)的越南人也越來越多,他們不但會說簡單的中文,還在就診中學(xué)到一些中醫(yī)保健知識,回到越南后向家人傳授。葉如寬說,在解放路上,他時刻感受到不同文化環(huán)境帶來的進步。
兩國貨物買賣“黃金地”
據(jù)了解,東興市解放路解放前叫過“大街”、“克強街”,解放后,命名為解放路,一直都是兩國貨物買賣的“黃金點”。以前,由于來往的費用高,在解放路上大多看到偷渡過來的越南人。解放后,各種政策落實,來解放路上租店鋪、做生意的越南人越來越多,許多東興人也到離解放路最近的越南芒街做生意。由于距離近,交通方便后,兩條街上的人來往很多,也帶動了雙邊貿(mào)易。以前,葉如寬的父母就住在芒街,解放前,由于家境困難,他的家人早上去芒街做工,晚上就回到解放路,而家庭成員里逐漸加入了越南人,飲食文化也受到不小影響。
如今,解放路上依舊有不少越南人來往,而會說雙語的人越來越多,時常還會有一年一度的兩國民歌對唱,在離解放路不遠的口岸河上進行,很是熱鬧。如今,解放路即將改造為國門工程,它依然是兩國人民各種文化交流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