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盧盈 實習生 姚瑞蘭
攤開地圖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許多城市都有一條解放路,廣西桂林也不例外。這條道路帶有“改天換地”的政治意義和獨具風格的時代意義。8月4日,當記者沿著時間一路追溯而上,桂林的解放路便猶如一幅風景綺麗的畫卷,徐徐展開。
桂林方言里把講故事稱為“板路”,在桂林市的解放路上生活了20多年的蘭運初和記者聊起了解放路板路。解放路在解放前不叫解放路,叫中正東(西)路,1950年才被改稱解放東(西)路。
老布店變成人行道
沿著王城的古城墻一路往南,便是桂林市有名的解放路了,這條解放路被幾乎貫穿桂林市區(qū)的主干道中山路一分為二,分成解放東路和解放西路。站十字街口,只見高樓聳立,車水馬龍,好不繁華,好不氣派。“當年這里也是桂林最繁華的地段之一。”蘭運初回憶說,20多年前的解放路在桂林就已經很有名氣,小餐館,小商鋪林立,而讓蘭運初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在解放東、西兩路之間的那家張永華布店。
“桂林人都到張永華布店買布,那里的布質量好,有名氣。”就算到了現(xiàn)在,蘭運初都還記得當年布店顧客絡繹不絕的情景。那么,如今這家在當年紅極一時的布店是否還在呢?“拆了!”蘭運初說:“當年布店所在的地方如今已經成了人行道。”當年的解放路盡管繁華,可是路面窄小,只有兩車道。道路兩邊盡管小商鋪林立,可是房子幾乎都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排水系統(tǒng)也不好。
路面拓寬兩倍多
“大約是在十幾年前,解放路進行了改造。”這次的改造可謂是大刀闊斧,拆除了沿街的舊房子,將原本窄小的街道進行了拓寬,并設立了人行道和綠化帶。“如今的解放路幾乎是當年解放路的兩倍多寬,而張永華布店正好處在需要拆除的位置上,拆除布店后,就建成了如今的人行道。” 除了路面的拓寬以外,沿街的房子也進行了改造,舊式磚木結構的紅磚房改建成了高樓大廈,極具現(xiàn)代氣息。“解放路就像是桂林的面子,現(xiàn)代、漂亮。”
解放橋舊貌換新顏
提到解放路,就一定不能錯過解放橋。順著解放東路向東,在解放東路的盡頭有一座橋,就是桂林市城區(qū)橫跨漓江最早的橋梁——解放橋。站在橋上,抬頭看到遠方是裊裊的山巒,近處是清澈的漓江,在桂林這個一步一景的旅游城市里,橫跨在漓江上的這道飛虹有自己獨特的美麗。
“解放橋始建于1939年。”蘭運初娓娓道來,當年為疏散城區(qū)人口,建成鋼木桁架上承式橋梁,定名“中正橋”。1951年, 解放橋經歷了第一次“改頭換面”,在原址重修鋼木桁架結構。 1972年, 解放橋保留下部結構, 加固橋墩, 拆除上部結構, 擴寬橋面, 改建為空腹式混凝土雙曲拱橋。1999年桂林市政府決定拆除舊解放橋,在舊址上重建解放橋。桂林新解放橋于2001年正式通車。
“以前的解放橋是半木質的結構,我從橋上走的時候,可以通過橋面木板上的漏洞看到橋底的漓江。”當年的解放橋留給蘭運初的印象是窄而舊,F(xiàn)在,當記者再次走在這座橋梁上時,已經根本無法去追尋它舊日的影子。近看,橋兩端設有大型親水平臺,行車道以花帶相隔,雙向六車道的橋面,開闊大氣。遠看,整座橋簡潔通透,拱中套拱,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
期盼老景點更有魅力
“其實,從一條路的改變也能看出一個城市的改變,以及一個城市居民生活的改變。”蘭運初笑著告訴記者,20多年前,蘭運初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只有幾十元,20多年后的現(xiàn)在他的工資已經是1000多元。“這些都說明我們的生活越變越好了!”
“現(xiàn)在,我們希望王城也能像解放路一樣進行改造,變得更好。”蘭運初如今就在桂林市的解東社區(qū)工作,他辦公室的正大門就對著桂林王城的古城墻。“王城是桂林的一景,可是臨近王城的房子太老舊了,就像以前解放路上的那些老房子,都是磚木結構,光線也差,排水系統(tǒng)不完備,都是靠沙子滲透來排水,一下雨就難免會有積水。”蘭運初發(fā)自內心的希望,王城也能向解放路一樣進行一次大的改造,能夠在這里鋪設好排水系統(tǒng),讓老房變新房,使景點能變得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