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韋穎琛
2009年12月,創(chuàng)刊十年的《中國新聞周刊》聯(lián)合新浪網(wǎng)舉辦的“十年影響力人物評選”活動結果揭曉,唯一的一位“十年影響力之出版界人物”讓廣西出版人很是驕傲,她就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總編輯、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劉瑞琳。
讓她獲得業(yè)界肯定的,是她2003年擔任北京貝貝特公司總經(jīng)理后交出的一長串成績單: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梁文道的《我執(zhí)》《常識》、陳丹青的《退步集》《荒廢集》……這些既叫好又叫座的書是如何誕生的?近日,劉瑞琳接受記者采訪,講述了她“用地道的好書去賺錢”的做書理念。
記者:你們出書的方向是迎合讀者的胃口,還是引導他們的興趣?
劉瑞琳(以下簡稱“劉”):我想您的這個問題指向的是如何解決俗與雅、普及與提高、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商業(yè)運作與文化理想這些矛盾。這些問題已經(jīng)有很多出版人作了辯證的闡釋,我不多說。但做起來是真的難。作者陳丹青說出版這碗飯不容易吃,確實如此。做向市場獻媚的低俗圖書不難,做曲高和寡的高端圖書也不難,難的是把好書做到市場叫好。北京貝貝特這些年做的圖書,應該說是以地道的好書去賺錢。我們的盈利確實微弱,但始終沒有為了錢而放棄自身的文化追求,而堅持這一追求,也正是我們贏得市場之所在——既要有操守,又不能自命清高、固步自封,既要把握機會,又要有定力,有遠見,有胸懷。
記者:對許多人更愿意讀雜志、讀網(wǎng)絡小說的現(xiàn)象怎么看?
劉:興趣多元,選擇多元,這是社會充分發(fā)展的結果,是好事。但人類永遠需要嚴肅的思考和精神的追求。北京貝貝特出有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一書,他在書中所表達的憂患,可以幫助我們反思目前的娛樂文化。波茲曼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一種是赫胥黎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前者的危險性顯而易見,后者則更加需要警惕,它跟前者一樣,會讓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讓我們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記者:好選題從哪些地方來?如何選定,選擇標準是什么?
劉:我特別感謝我們的作者,他們有社會良知和人文關懷,把我們當成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也感謝我們北京貝貝特的編輯們,并因有這樣一批優(yōu)秀的編輯而慶幸、自豪。有優(yōu)秀的人,才會有抓得住優(yōu)秀選題的手。在編輯力量的構成方面,我特別強調專業(yè)化。北京貝貝特目前有這么幾個館:人文歷史館、學術藝術館、生活旅游館、大眾閱讀館、青年藝文館。他們有各自的關注點,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角度,也能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具體到是否做某一選題,或者是否進入某一新的領域,我們會謹慎地考慮是否在我們能力所及之范圍,并且進行嚴格的論證,不會貿然進入。
記者:給年輕人提些讀書建議吧。
劉:第一,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長期的閱讀不僅可以獲取信息、學習技能、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更能形成個人氣質、修煉秉性、提升魅力以及塑造完善人格。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很多年輕人離真正有趣味的閱讀很遠了。第二,讀書要有選擇性,要讀歷經(jīng)滄桑仍被奉為經(jīng)典的書籍,F(xiàn)在圖書市場魚龍混雜,大家要有選擇好書的能力。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知識很多,成本也非常低?删W(wǎng)上的知識垃圾也很多,很多朋友上網(wǎng)的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閱讀上而是花在找知識上。網(wǎng)絡閱讀的干擾度太大,使得大家的心不容易安靜下來,影響閱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