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人正在扎鋼筋,要到離江面幾十米的橋墩鋼架上干活,站得高被風(fēng)吹的感覺十分痛苦。“不冷才怪。別人說兜風(fēng)爽,叫他來這里試試。”他苦笑一聲。
記者發(fā)現(xiàn),在邕江上施工,最痛苦的是要抵御肆無忌憚的風(fēng)。冷可以加多一件衣服,但在開闊的江面上,不斷襲來的狂風(fēng)卻讓人無處可躲。
工人們穿得不多,因為要爬上爬下,穿得太厚干活不便,也不安全。工人們的頭上都套上一個連頸帽,這樣連頭和脖子一起包裹住,包著容易受凍的耳朵,風(fēng)也吹不進來。
大橋由中鐵四局六公司承建,屬于南寧鐵路樞紐控制性工程。工程部一位負責(zé)人說,這幾天考慮到晚上寒冷,施工不安全,橋墩施工停止了作業(yè),除了不能中斷的打樁施工外,其他的工人下午6時多就能收工。
“最高待遇”意味著最冷
有的工人要鉆到平臺下江面鋼架臺施工,下面是冰冷的邕江水,頭上則是平臺。平臺和水面的空間,正好給風(fēng)一個空間。工人們戲稱,在平臺下面施工,享受的是“穿堂風(fēng)”。
記者來到工地時,正碰到焊工韋順昌全副武裝順著平臺下的梯子鉆出來。只見他一身很“酷”的造型:身上穿著皮大衣,上面套著救生衣,一個連頸帽將頭和脖子包得嚴嚴實實,頭上還戴著安全頭盔,鼻子上則掛著一副墨色護目鏡。韋順昌是南寧人,他告訴記者,他從事焊接這行已經(jīng)16年了,跟著公司轉(zhuǎn)戰(zhàn)全國各地,最近才回到家鄉(xiāng)。
記者問他離江面那么近作業(yè)冷不冷時,他摘下墨鏡,給記者看凍得發(fā)紅的雙眼:“怎么不冷,這可能是南寧最冷的時候了吧。不過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加一件毛衣也就過去了,穿多了不方便工作。”韋順昌說,在平臺下焊接要比在上面難受,腳下是寒冷的江水,風(fēng)不斷往下面的缺口鉆,施工空間小,不能隨處走動,天冷的時候,做半個小時就要爬上來透透氣。
天冷了其他工地晚上可以停工,但在這個工地,鉆機是24小時不能停的。因此,它的操作工要忍受深夜冷風(fēng)。記者在江中央的21號橋墩平臺看到,幾臺鉆機正在作業(yè),在鉆機的操作臺,操作員每隔幾秒就要用手一推一拉,操作鉆機干活。
在這個工地,唯一有東西遮擋風(fēng)的位置就是鉆機操作臺。每個操作臺都用簡易鐵架和篷布搭建著一個遮風(fēng)擋雨的棚子。當然,能享受“最高待遇”,其實意味著最辛苦、最冷。因為鉆機不能停,所以工人們要輪流操作,每個人干兩個小時,再換其他人上。這幾天寒冷深夜,其他工人都躲在被窩里睡覺,鉆機操作工們也只能聽著滔滔的江水,躲在小棚子里干活。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