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泳(左一)一家開心地展示工地發(fā)的月餅。
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黃有寧
中秋佳節(jié),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刻,這對于一些留守兒童來說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昨日,中秋節(jié)當(dāng)天,記者探訪一些留守兒童,傾聽他們和父母團聚的故事。其實,這些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只想能陪在爸爸媽媽的身邊。
“爸爸媽媽,我想到南寧跟你們”
譚鴻林的老家在玉林市興業(yè)縣,他和妻子在南寧打拼也有四五年的時間了。他們經(jīng)營著一家小便利店,雖然是起早摸黑的,但也挺滿足,唯一讓他們牽腸掛肚的是6歲的兒子。
9月10日,譚鴻林和妻子商量好,決定提前回家陪兒子過中秋。“兒子看到我們回家后別提多高興,食欲也比平常好,而且很愛粘著我們。”譚先生說,回家這幾天,帶孩子去逛街買東西,大家都很開心。
“爸爸媽媽,可以帶我去南寧讀書嗎?我想跟著你們!”臨回南寧時,兒子對爸爸媽媽說道。譚鴻林說,看到兒子漸漸長大,也慢慢懂事了,也挺欣慰。而他心中也有了一個想法,要把小孩帶到南寧讀書。
“苦點累點我也愿意在爸媽身邊”
“放學(xué)了我就可以到南寧去看爸爸媽媽了。”9月9日,13歲的謝泳心里想著。
謝泳老家在馬山縣林圩鎮(zhèn),在武鳴縣讀小學(xué)六年級,老家只有年邁的爺爺。他說,去年中秋節(jié),爸爸謝世程和媽媽在大化建筑工地打工。本來,他也想去大化和爸媽一起過中秋節(jié),但是由于路途太遙遠(yuǎn),爸媽沒有同意。今年,爸媽在南寧的建筑工地干活,還是沒能抽空回家過中秋節(jié)。在征得老師同意后,他便決定到南寧跟爸媽一起過中秋節(jié)。 “我聽我班里的同學(xué)說,他爸爸回來接他們到南寧去過中秋節(jié)。”謝泳說,他聽到這個消息后,就和同學(xué)說把他也捎上。他告知爺爺之后,就和同學(xué)家人一起到了南寧。之后,自己坐公交車來到爸媽打工的工地。
“我們之前也不知道他來南寧,我接他妹妹放學(xué)回來的時候碰到了!”謝泳的媽媽說。
中秋節(jié)的下午,在英華路的工棚,記者剛好碰到謝泳和爸爸謝世程扛著一袋東西回來,褲子也弄臟了,額頭滲著汗珠。謝世程說,這兩天,因為他們還要到工地打工,謝泳就負(fù)責(zé)接送妹妹去幼兒園。快到做飯的時間了,他就去附近菜市場買菜回來做飯。
看到記者來,妹妹謝彎彎拿出月餅說:“我們有月餅吃,哥哥已經(jīng)吃了,我還沒吃呢。”
“這幾天買菜煮飯累嗎?”記者問。 “不累,爸媽在工地辛苦打工才累。就是我苦點累一點,能幫幫爸媽分擔(dān)一點,我都愿意留在爸媽身邊。”謝泳說,“明天早上又要回武鳴上課了。”言語中,他很是不舍。
下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