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中的北魏金步搖冠。記者 甘寧攝
廣西新聞網(wǎng)南寧訊 (記者甘寧)綴滿金葉的步搖冠、繪著成吉思汗像的唐卡、鑄有“單于和親”字樣的瓦當……11月17日,《草原遺珍——包頭市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幕。兩館聯(lián)合為廣西觀眾獻上精彩的草原古文化展示。
該展覽共展出100多件珍貴歷史文物,分為3個展區(qū)。其中,“歷史文物”展區(qū)展出包頭地區(qū)從新石器時期到清代跨度6000多年的歷史文物;“藏傳佛教唐卡”展區(qū)陳列了明清時代的唐卡作品,表現(xiàn)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像、佛教故事等畫面;“巖畫”展區(qū)薈萃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新石器時期至元代的巖畫精品。
這些文物中,有北魏貴族婦女佩戴的鍍金步搖冠,冠飾外形像在牛頭、鹿頭上插了一棵滿是枝丫的小樹,樹枝上掛滿桃形金葉,走起路來金葉便不停顫搖,因此稱“步搖”。
“單于和親”瓦當則出土于包頭市召灣漢墓,據(jù)考證與昭君出塞有關。
與廣西的花山巖畫采用顏料作畫的方式不同,內(nèi)蒙古的草原巖畫使用的是雕刻、鑿鉆的手法。題材有“狼捕羊”、“鷹犬逐獵”等,展現(xiàn)了濃郁的塞外風情。
在眾多佛教題材的唐卡中,有一幅繪有成吉思汗的唐卡最引人注目。畫面中的成吉思汗騎白馬,左手牽韁右手舉旗,畫面還有蒙文書寫的“成吉思汗”。據(jù)介紹,唐卡主要為佛教繪畫,因此這幅成吉思汗畫像十分罕見。
包頭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包頭作為中原王朝的邊陲重鎮(zhèn),自古有“塞外鹿城”美譽。歷朝歷代在此逐鹿開疆、和親修好、互市通商、屯墾戍邊,交匯游牧文化、大漠文化、農(nóng)耕文化、陰山文化于一體。此次展出的文物是古代草原民族藝術成就、塞外漠北、中原及中西亞各國文化交流的歷史寫照,將為廣西觀眾打開一扇通向草原歷史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