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志愿者在給少數(shù)民族同胞提供咨詢服務
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蒙進煌
民族團結一家親
市登記在冊的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員達22萬人,占到了登記在冊總流動人口的42%。盡管來自區(qū)內(nèi)外各地,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信仰背景,但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員來到南寧,卻能找到“家”的感覺。
11月17日,記者走進南寧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發(fā)現(xiàn)這個“家”里,處處洋溢著民族融合的氛圍。
姐弟倆屬于不同的民族
在南寧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的墻面上,掛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黔桂一家親,和諧苗壯情”。錦旗上的落款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王余萍,壯族;王余鑫,苗族。“他們是姐弟關系,卻是不同的民族。”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小黃講起了錦旗背后的故事——
去年,大學剛畢業(yè)的貴州女孩王余萍,在南寧的一家廣告公司工作。10年前,他們的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為了養(yǎng)活一家老小,只身到廣東打工,也不知道現(xiàn)在何處。12歲的弟弟一直在廣西欽州外婆家上學,但是外婆也年逾八旬,難以照顧弟弟。今年8月,弟弟王余鑫來南寧找姐姐,快開學時,外婆卻臥病在床。弟弟無法回去上學了,只好想辦法留在南寧找學校。
“臨近開學了,弟弟上學的事該怎么辦呢?我每月的基本工資也僅800元,而弟弟上學一個學期的費用至少也要4000元。”王余萍因此很憂愁。
王余萍于是找到了南寧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中心工作人員黃朕成輾轉聯(lián)系,終于聯(lián)系到一家民辦學校。黃朕成登門找到校長,說明緣由。沒想到,學校校長考慮后爽快地答應,讓王余鑫到他的學校繼續(xù)上學。不僅如此,學校還免去了王余鑫4000元的費用。“我只交了1000元,就把弟弟送進了學校。”王余萍高興地說。
當記者問起為什么姐弟倆屬于不同的民族時,王余萍說:“我隨媽媽,弟弟隨爸爸。”在王余萍看來,姐弟倆屬于不同的民族不足為奇,各民族本來就是一家人。
下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