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記者 駱展勝
臨近春節(jié),桂北山區(qū)的龍勝各族自治縣天寒地凍、細雨綿綿。
1月15日至16日,自治區(qū)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沈北海率自治區(qū)和桂林市主要新聞媒體的采編人員,深入龍勝山區(qū),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專題調研采訪活動。在都坪村,與各族群眾一起修水渠、拉家常;到排坊屯,與苗族鄉(xiāng)親談旅游、話發(fā)展。他強調:“不僅新聞工作者要走基層,宣傳部門領導也要‘接地氣’。只有拜人民為師,根植生活沃土,新聞作品才有生機靈氣,才有思想高度,才有民生溫度。”
“老鄉(xiāng),買這些水泥沙子的錢哪來的?”站在水渠的泥淖中,沈北海邊用力揮鏟,邊詢問村民老楊。
“哦,修水渠的材料都是縣里送的,我們負責投工投勞。這條水渠連接4個村民小組,修好了,近500人受益。近幾年,黨和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很重視,鄉(xiāng)親們干事勁頭很足啊!”老楊爽快地回答。
“有專業(yè)技術人員來指導嗎?”沈北海關切地詢問。
“每個水利項目,都有技術人員到現場勘查、測量、把關。去年全縣有26條大水渠完工,不少村民當年就嘗到了甜頭。”縣有關領導接過話茬。沈北海頻頻點頭,他叮囑在場的縣領導:“水利設施是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修好還要管好用好,讓更多的群眾從中受益。”
排坊屯居住著苗、瑤、侗、壯、漢各族群眾132人。近年來,當地群眾依靠種養(yǎng)和開發(fā)“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沈北海一行進村寨時,鄉(xiāng)親們身著民族服飾,吹著蘆笙,唱著山歌,其樂融融。沈北海高興地同大家打招呼,并連聲稱贊:“不錯,不錯,村容整潔,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
村支書蔡文平告訴沈北海,排坊屯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不拆舊屋建新村,內強素質創(chuàng)文明”的原則,抓住地域特色發(fā)展了生產,抓住民族特色發(fā)展了旅游,村寨漂亮了,村風文明了,并獲得“自治區(qū)文明衛(wèi)生村”光榮稱號。
沈北海走進村文化活動室,一邊翻閱書籍和報紙,一邊詢問書刊的籌集情況。他語重心長地對在場的村干部說,農民朋友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要引導大家經常來農家書屋“充電”,幫助他們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質。
“嗨喲,嗨喲……”那是苗族群眾舂糍粑的喊聲。沈北海循聲快步走到屯里的球場,上前就“拜群眾為師”,讓村民粟吉勇教一教他,興致勃勃地一試身手。品嘗著香噴噴的油茶和糍粑,沈北海用地道的桂柳話與阿哥阿嫂們拉起了家常。
與鄉(xiāng)親們一起圍坐在炭火盆旁,沈北海仔細詢問村民的經濟來源、收入狀況和村寨建設。村民白利玲說:“這兩年興辦‘農家樂’,旅游帶旺了種養(yǎng)業(yè),7戶人家接待游客,家家戶戶都沾旅游的光!”村民黃大姐說:“去年,‘農家樂’讓全屯每戶增收近6000元哦!”沈北海笑著對隨行的記者們說:“你們看,鄉(xiāng)親們的生活多美好、多鮮活,這正是新聞工作者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