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義務(wù)養(yǎng)路感動鄉(xiāng)里
4月6日上午10時許,在那回村的村道上,一個白發(fā)老人手持鐵鍬,將路邊的泥土鏟起來填到路上的坑洼處,動作一直如此反復(fù)。在他身后1公里多的道路上,所有的水坑已被填平。這位老人,就是周有新。
“大伯,停下來歇口氣。”那回村村支書何有珍走上前去,掏出一支煙遞給老人,并為他點上。老人夾著煙深吸一口,放下鐵鍬打開了話匣子。“昨晚下了一場大雨,我今早7時多就出來了,到現(xiàn)在才搞了不到2公里。”老人說,按照以往的慣例,下雨過后,泥路肯定不好走,他每次都會盡早出來給路排水、填坑。
說話間,一位村民騎著摩托車過來,到老人面前時停下來跟老人打招呼。“路這么好走,多虧了您老啊,我們村的路已經(jīng)沒法走了,只好從這里繞行。”村民說,他們村里的村道由于沒人護理、排水,一到雨天就積水嚴重,車輪陷進黃泥漿里寸步難行。老人指著路基邊的排水溝說,每隔十幾米,他就挖了一個缺口,讓路上的積水流到排水溝里,不然路也走不成了。
“這條路,他修了61年,實在太難得了。”何有珍說,有了這條路之后,周有新一個人擔當起養(yǎng)路的責任,他自掏腰包買來鋤頭、鐵鍬、簸箕等工具,經(jīng)常到路上修修補補,至今已經(jīng)堅持了61年。這些年來,為了修路,他不知用壞了多少工具。路面出現(xiàn)大坑,他還自己出錢買沙石來填平,至今已花費2萬多元。
周有新在路上修路時,過往的村民都會停下車來,親切地跟他打招呼,看得出來,他很受尊重。何有珍說,這條路是8個村民小組進出白石水鎮(zhèn)的必經(jīng)之路,有2000多名村民出入。對于周有新長期義務(wù)修路的事跡,村民都很感動。一些村民和過往司機拿錢感謝他,他從來不收,甚至連村里給他的“獎金”,他也予以拒絕,“真要感謝的話,就去買些碎石、沙子來鋪路吧。”前幾年,村里出資買來一輛小斗車給他,每年村民都會捐資1000多元給他用于修路。
在老人帶動下,一些村民也加入了修路、養(yǎng)路的行列。在看到老人干挑泥沙等重活時,路過的人都會停下來幫忙。6日上午,4名村民看到老人在填坑后,回家取來工具,和他一起修路。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