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記者 羅勁松/文 李 軍/圖
廣西工藝美術究竟有著怎樣的美麗?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們究竟有著怎樣的精彩?
首屆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暨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于7月6日開幕。開幕前夕,記者前往布展現(xiàn)場南寧國際會展中心一探究竟——
1 坭興陶——放射生命之光
李人帡,著名的坭興陶藝人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雖已年至66歲,卻依然充滿創(chuàng)作激情。在展會現(xiàn)場,記者首先看到的就是這位大師的作品——“高鼓花樽”取材于廣西古代銅鼓造型,陶器飾紋融合了銅鼓、壯錦、花山壁畫的裝飾,放射著光彩的器身上,刻繪著古人競舟舞蹈和翔鷺穿梭往來的生動情景,描繪著少數民族歡樂、喜慶的生活場面,既飽含濃郁的壯族風情,又具有時尚的現(xiàn)代氣息。
王兆儒,廣西工藝美術大師,他的“書圣神翰”是一支陶制巨筆,分兩段組合。這件觀賞瓶器選取王羲之書學名言“筆勢論”內涵,在“筆桿”上刻以古樸凝練的商周金文,整支陶筆頓時被賦予了生命,讓人忍不住要握拿起來蘸墨揮灑……
周長元,年僅42歲,出身于制陶世家。2001年在“陶都”佛山“南風古灶首屆陶藝拉坯大賽”青年組決賽中折桂,獲“拉坯王子”稱號,成為南國制陶拉坯第一人。2011年3月,獲得首屆欽州市坭興陶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承載著中國與東盟各國政要親筆簽名的“同心瓶”、獲“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的“步步高”茶葉缸、獲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金鳳凰”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的“前途光明”大宮燈陶坯,均出自年輕的周長元之手。這一次,周長元帶來了他的“八桂之慶”、“道法自然”、“喜慶滿堂”、“佛光普照”等6件坭興陶新作,詮釋的是一種陶藝與自然、陶藝與歷史、陶藝與人文的美妙融合……
2 壯錦團扇——大師與大師聯(lián)手
“永盛工藝”的展位是一片“清涼世界”——剖絲錦繡團扇、插絲葫蘆山水團扇……琳瑯滿目,盡是扇子。
剖絲團扇的特別之處,在于它通體由一根圓竹做成。圓竹的一頭,被細心剖成40根竹絲,形成“扇骨”,再貼上美麗的扇面。
廣西工藝美術大師黃碩夫很是得意地拿起一把剖絲團扇,一面是工筆畫大師蔣欣欣手繪的牡丹,一面是他自己揮筆寫就的書法。兩位大師聯(lián)手制作的這套剖絲團扇,2012年6月應邀在上!爸袊人囌洳仄匪C展”展出,主辦方標價為“20萬元”,與梅蘭芳、張騫、弘一法師等名家、名人的扇藝大作并列展出。
黃碩夫似乎特別善于“強強聯(lián)手”。采訪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被他請了過來,觀賞兩人合作制作的“壯錦團扇”。這把特大號工藝扇狀如葫蘆,一面貼著譚湘光手織的壯錦,一面由黃碩夫揮筆寫下“壯錦團扇”4字。兩位大師的聯(lián)手之作,兩位大師的才智疊加,給一把普通的扇子增添了極高的藝術價值!皦彦\團扇”一面市,就有人出價一萬元一把購買。
有意思的是,黃碩夫制作的團扇,既有價格昂貴的藝術精品,也有幾元錢一把的“山水團扇”。在桂林漓江游船上,旅行社訂購了黃碩夫指導生產的大量價廉物美的“山水團扇”,每位游客人手一把。繪著桂林山水的小團扇,成了工藝美術大師最有特色的“扇子名片”。
3 壯錦“麼乜”——古老與時尚的融合
記者隨即來到譚湘光的展位,驚喜地看到這位曾經以手織壯錦聞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如今也時尚起來——展位上掛著的不再是一幅幅古樸的壯錦壁掛,而是一排排繡有壯錦圖案和花式的手提袋、電腦包、挎包、背包、圍巾、坐墊……連一個個筆記本的封面,也被繡上壯、瑤、苗等少數民族的特色圖案。
“傳統(tǒng)的手工藝要走向市場,一定要和時尚相結合。”譚湘光說著,帶領記者來到臨近的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展位,向記者介紹平面設計師周騰靠。如今,以手工藝技術聞名的譚湘光,正和以現(xiàn)代藝術設計見長的周騰靠攜手合作,將古老的民族藝術與時髦的現(xiàn)代時尚元素結合在一起,讓壯錦煥發(fā)青春。
百色靖西,素以“繡球之鄉(xiāng)”聞名。在首屆工藝美術作品展會上,他們不僅帶來了各式各樣美麗的繡球,還推出了一位“新角色”——“麼乜”。
在古代,繡球是人們傳情達意的信物,“麼乜”則是人們心中健康、幸福的象征。早在清朝,百色一帶的人們便將不同功效的中草藥置入“麼乜”內,讓人聞起來有心曠神怡、凝神鎮(zhèn)氣的效果。
在百色的展位里,記者看到的“麼乜”造型,是一位擁抱龍珠的勇士,象征守護太陽、擁抱希望。整個“麼乜”用五色彩布和絲線縫制而成,精美玲瓏。五色,代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代表廣袤無垠。寓意吉祥、設計精巧的“麼乜”,正在成為壯鄉(xiāng)人們饋贈親友、相互祝福的佳品。而百色“麼乜”造型的制作技藝,也已被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 小編織——攜手編成大產業(yè)
在展會入口,一對高約3米的藤編龍、虎在喜迎嘉賓。這是博白手工編織巧婦們?yōu)轱@示博白人靈巧的編織工藝趕制出來的。
在博白藝人手里,龍的形象不僅供人觀賞,還被編成了果盤、茶托等生活用具。工藝美術大師莫承振欣喜地告訴記者,如今的博白,“小編織”早已編出大產業(yè),成為了響當當的“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
一根根竹條、藤條,被賦予文化內涵,編出了博白走向世界的通道,編出了當地農民發(fā)家致富的“金飯碗”。
在博白編織工藝展位里,約200多種編織樣品讓人驚嘆不已,小到首飾盒,大到沙發(fā)、衣柜、提箱,全部由各種藤條竹麻編織而成。竹、木、芒、草、藤、麻、葉等綠色環(huán)保植物,在巧匠們的手里成為了融藝術性、裝飾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用具和工藝品。
當記者疑惑地問“怎么在超市里買不到這些編織工藝品”時,一位編織工人自豪地說:“我們的產品目前主要銷往歐美、日本、韓國和澳洲,而且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