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記者 蒙進煌
核心提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廣西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如何才能走出一條順暢的路?南寧市各高中在加強校際交流的同時,還向廣州“取經”。10月18日,南寧市新課改專題報告會就請來廣州執(zhí)信中學校長何勇來談經驗。
學校的一切教育資源都是“課程”
“什么是課程?”臺下的教師剛一翻開筆記,就撞上了這個“概念”。何勇羅列了許多版本的“概念”之后提出,廣義的“課程”并不限于指某一門學科,也不單指上課所用的教材。在新課改環(huán)境之下,學校給學生提供的一切教育資源,都可稱之為課程。
不單是課本教材,也不單是教育設施,哪怕是操場邊上的一草一木,或是教師為人師表的言行舉止本身,都是一種教育資源。何勇認為,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德育環(huán)境等等,都是課程。而且有時候,這種“隱性課程”的影響力不亞于體育、音樂等顯性的課程,“或許學生畢業(yè)以后,能影響到學生的,不是某一堂課上的知識,卻是同學組織的某一次活動,或是師生間的某一番談話。”
“兩耳不聞窗外事”不是完整生活
在新課改環(huán)境之下,學生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何勇認為,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一是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學生該如何發(fā)展自己?何勇認為,學生的發(fā)展,就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即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是一種不完整的生活。”何勇說。
另一方面,何勇也認為學生應該差異化、個性化地發(fā)展自己,同時也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據何勇介紹,在執(zhí)信中學,學生所做的校外課題研究里,有“亞運會場館的利用”,有“電信輻射影響分析”,也有“如何解決家長強權問題”。
2004年,廣東開始新課改,何勇也見證了執(zhí)信中學學生的變化。他覺得,學生們變得更陽光、自信了,“因為在學校里,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華,那樣他們才能找到自己。”
教學生沒有固定方式
新課改之下,怎么教學生?“根據教材來教,而不是照搬教材。”何勇說,老師教學生有一定的標準,卻沒有固定的方式。“就比如說,要補充一定量的某類維生素,不一定非要吃青菜,吃水果也可以嘛!”
“就拿玩游戲這件事來說,其實,玩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需要動腦,家長不應該一味禁止。”何勇說,有些家長對學生任何與學習不相關的活動,都加以限制,家長管得嚴,自己也累。反之,明白了豐富的活動并非“浪費時間”之后,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強了,家長也輕松。
“這些課外活動其實并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何勇說,以執(zhí)信中學的為例,學生們的求知欲很強,哪些知識有欠缺,學生會主動去補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作為家長,也樂得輕松。
新聞鏈接
執(zhí)信中學
執(zhí)信中學是一所發(fā)展中的百年老校,是孫中山先生于1921年為紀念近代民主革命家朱執(zhí)信先生而親手創(chuàng)辦的紀念性、示范性學校。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他曾率先推進新學制,開中國現代教育之先河。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執(zhí)信中學就是國內37所重點中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