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蘭軍每次回到家中,兒子總是纏在他身上不肯下來。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伍永志攝
25公里邊境線 26塊界碑 22年的堅守
尖峰嶺哨所邊境巡邏路線長24.5公里,有26塊國界碑。界碑所立之處人跡罕至,沿途到處都充滿著艱辛和危情,毒蛇、蜈蚣、山螞蟥是“?”,蚊蚋如影隨形,此外日曬雨淋,磕磕碰碰更是常事。
陸蘭軍每個月要帶領哨兵在這崎嶇的山路上步行巡邏4次,每次往返49公里,每月行程196公里,1年行程2352公里。在22年的巡邊路上,陸蘭軍磨穿了一百多雙解放鞋底,行程5萬多公里,可繞地球赤道一圈多。
“巡邊最主要的是看國界碑,正碑、副碑,都得看仔細?纯词欠癖粨p壞,或者被挪動。如果某一塊被挪動了那怕是幾米,那將意味什么,不用說大家都清楚。”談起界碑,陸蘭軍滔滔不絕。巡邏中每到一處界碑,陸蘭軍和他的戰(zhàn)友總是莊嚴地先向界碑敬禮,然后拿出隨身帶來的干凈毛巾,從上到下把界碑擦得干干凈凈,再拿出油漆把碑上的字描得清清楚楚。一切都滿意后才向下一個目標進發(fā)。
隨著中越關系的好轉,邊境線上昔日的戰(zhàn)場變成了貿易往來的繁華口岸。山下邊貿生意一片紅火,到處都有賺錢的機會。有不少的哨兵離開哨所后,去搞邊貿,過上了富裕的生活。2001年,一個走私頭目找到他,想利用他國防民兵的身份為其開路,并承諾重金回報,陸蘭軍嚴厲斥退。
“山上守卡子,山下數(shù)票子”,這反差確實太大了。高山哨所不僅環(huán)境惡劣、工作艱辛、責任重大,而且待遇也很低。當時,陸蘭軍每個月的津貼只有300多元,扣除伙食費后,所剩無幾。“不管什么誘惑,都動搖不了我守邊固土的信念。”這信念,陸蘭軍堅守了整整22年。
20多年的清貧堅守,就是為了一個愛和一份責任。他愛這個“家”——國家、家鄉(xiāng)和自己小家。愛國愛家,成了他一種割舍不了的情結,一種無法改變的“習慣”,這個“習慣”讓他年復一年地忠誠堅守。
父親是陸蘭軍的引路人,每次回家,他都會抽空與父親聊上一陣子,幫父親擦擦藥、捶捶背、洗洗腳。2011年6月1日,陸蘭軍在哨所執(zhí)勤,當他接到父親病危的電話從哨所匆匆趕到家時,父親已永遠合上了雙眼,父親臨死前沒能見上他一眼。“一提到父親,我心里很內疚。”8月2日,尖峰哨所哨長陸蘭軍向記者回憶當年的情景時,這個剛強漢子的眼中已有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結婚十三四年,陸蘭軍要讓妻子過上好日子的承諾沒有實現(xiàn)一個。陸蘭軍家里只有1畝田、4畝松林,有1女1子和干農活的妻子,就靠割松脂和他每個月1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把這個家撐起來的。”
守邊22年,黨和人民給了陸蘭軍很多榮譽。有市里、區(qū)里、軍區(qū)頒發(fā)的獎狀;有優(yōu)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優(yōu)秀哨長等證書。每次回家,有空他都會把這一大堆獎狀、證書搬出來給家人講述著,這是他唯一能安慰家人的。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