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南寧訊 (記者蔣曉梅)“為什么我們的大學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晚年的這一發(fā)問,常在教育人耳邊回響。10月18日、19日,廣州市專家和教學名師到南寧指導高中課改。18日上午的課改專題報告會上,廣州執(zhí)信中學校長何勇認為,高中課改的精神實質就是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允許學生個性化、差異性發(fā)展。
廣州市是全國第一批進入高中課改的城市,早在2004年,執(zhí)信中學就開始了高中課改的探索。經過8年摸索,何勇校長有了這樣的感悟:“過去的教育只注意了少數的人,現在的教育則要把目光投向每一個人。”他認為,每個學生是有差異的,如果每個學生能按潛能發(fā)展,每個人都能成為有用的人。但以前我們的課程“整齊劃一”,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校學生需要。高中課改后,在課程設置上,給了學校、學生更多的選擇權。
過去我們的教育把“有問題”的學生教成了“沒問題”的學生,學生讀了小學、初中、高中漸漸地就不會問問題了。因此,高中課改極為強調研究性學習,但研究性學習究竟怎么開展,這也讓很多剛開始實施高中課改的學校犯難。在執(zhí)信中學展示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學生在老師引導下,每6人為一組,研究學校電磁輻射的監(jiān)測,研究廣州市亞運會場館的閑置問題,研究廣州停車亂象等。
這門課在執(zhí)信中學也絕非走過場。好的課題研究學校給予鼓勵和獎勵,而不合格的課題則要重新研究,該校每年都會有20多個課題要重新研究,學校用一種嚴謹的態(tài)度,告訴學生學習上沒有弄虛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