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年又一年。對于在外打拼、漂泊的游子來說,家鄉(xiāng)永遠是最溫馨的港灣。家鄉(xiāng)在哪里,親人在哪里,春節(jié)就在哪里。本報記者來自八桂大地,五湖四海。春節(jié),就像一聲回鄉(xiāng)的總號角,讓他們匆匆合上手中的采訪本,關(guān)掉辦公桌上的電腦,打點行囊,踏上回鄉(xiāng)的征途,投入家鄉(xiāng)的懷抱。
回到闊別的家鄉(xiāng),見到久違的親人,牽手兒時的伙伴,呼吸故土的氣息,目睹家鄉(xiāng)的變遷,感受濃濃的親情,那是一種最好的休養(yǎng),也是一種最好的慰藉。但職業(yè)的本能,記者的眼光,又讓他們情不自禁地拿起筆,記錄家鄉(xiāng)變化,抒發(fā)心底波瀾。希望這組本報記者回鄉(xiāng)過年的所見所聞所感,能帶給您些許對當下社會的思考和共鳴。
山村年味,隨路而變
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黃勻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簡單的標語,是我的家鄉(xiāng)西林縣八達鎮(zhèn)土黃村巖懷屯300多名村民堅信不疑的“圣經(jīng)”。巖懷屯離縣城20多公里,離村委會駐地近10公里。村委會駐地,有省道通過,但是從村委會到巖懷,卻是一條坎坷的道路。
2月11日,堂哥黃信用摩托車拉著我在村委到屯里的路上兜了幾圈。他說,村民的過年方式?jīng)]有變,還是殺豬宰羊,但思想?yún)s變了。村民不再想著怎樣逃離農(nóng)村,而是走出去賺錢,再開著車載著外面的東西回來改變家鄉(xiāng)。“所有的改變,都是因為通了路”。
今年31歲的黃信,每一次回巖懷過年,都有不同的感觸。早年,他在縣城上的小學,住在叔叔家里。過年時,和叔叔一家人一起回巖懷,對他來說是一件高興卻又痛苦的事。痛苦的是那一段漫長的回家路。巖懷海拔900米,道路蜿蜒曲折,就算看到了村口的房子,還要再走半個多小時才到家;氐郊遥堰^午飯時間,家人還守著一大桌飯菜等著他們,他卻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了。
1998年8月,村民挖山開路。已初中畢業(yè)的黃信毫不猶豫加入其中,全屯80多戶每家都出人出力,手挖肩挑一整年,完成了道路的大概輪廓。但這條路與省道之間隔著馱娘江,村民沒錢修橋,道路還是不通。隨后,黃信和屯里很多年輕人一起離開土墻泥瓦的家,到廣東打工。
2005年,當?shù)卣疇幦∩霞壻Y金和縣財政投入共50萬元建成跨江大橋,并用機械對原路進行擴建。巖懷村民終于告別馬馱肩挑的日子。
路通后第一年,黃信帶著從廣東買的年貨回家。他搭著朋友的三輪車,行駛在只有5米寬的黃泥路上,從村委會回到家花了一個小時。雖然一路顛簸,但不用再走幾個小時的山路,這讓黃信的心里美得很。
2008年,黃信帶著攢了幾年的錢回家建房。他到縣城購置建材再找車輛拉回家,很多司機都抱怨路太難走。他笑著說,早幾年,村民連車的影子都見不著呢。房子建好了,黃信的心也定了,他到縣城從水電工做到小工頭。一有空他就搭車到村委,再叫屯里的朋友用摩托車接回家去玩幾天。
2010年,黃信開著自己的摩托車,載著一大堆年貨回家過年。除夕,各式各樣的煙花讓小山村格外熱鬧,很多老人看到了原來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煙花。這些新鮮的東西,都是通過種植、養(yǎng)殖富起來的村民,用車拉回去的。
2013年的春節(jié),黃信聽到了一個好消息:從村委到屯里的道路有望硬化。這一年,黃信發(fā)現(xiàn)不僅有很多在外面工作的村民回家過年,還有不少村民把老人接到城市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下一頁 |
第 [1] [2] [3] [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