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南國今報記者黃顯巧
過年人們都喜歡準(zhǔn)備一些年食,如粽子、油堆、糍粑、年糕、臘腸、臘肉等等,很多都是大人小孩可以一起動手做的,從而讓家里滿溢著濃濃的年味。不過,如今住在城市的年輕人大都不會做這些東西了,有人等著回老家蹭父母的,有人則到超市購買。
市民劉女士這幾天都忙著上班,說到家里正在籌辦的過年美食,她興奮地描述:臘肉、臘腸、叉燒、粽子、炸麻花和蠶豆等,這些都是年里全家最愛吃的東西,父母會親手做。不過因為精力有限,年糕、湯圓等一些在超市里面能買到、味道也大同小異的,基本上都不做了。
“70后”的韋先生是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擁有著苗族和壯族兩個少數(shù)民族血統(tǒng)的他,家里準(zhǔn)備的年食可謂豐富多樣。他說,每到過年,當(dāng)?shù)丶壹覒魬魩缀醵甲龅鞍、芙蓉酥、扣肉、年糕、小油果大油蛋、釀豆腐果、打油茶等等,這些東西他全都會做。一般他會提前一天買好食材,然后大年三十當(dāng)天花上一天來籌備。春節(jié)里,看著家里大人小孩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同樣是“70后”的陳女士是武宣縣人,她說家里過年會做魚丸、打米餅、酥餃等年食,雖然自己不會做,但村里有相關(guān)年食的加工點,自己按口味選擇好食料,拿去給人加工就可以了,很方便。
“80后”的石先生,準(zhǔn)備回三江侗族家中過年,想到家里豐富的年味,他就流口水。臘肉、臘雞、臘鴨、臘魚、糍粑、粽子、牛憋湯……自己都不會做,但每年回到家,父母已將香噴噴的臘味做好,他一般參與舂糍粑、包粽子,一家人其樂融融。
記者了解各地年食發(fā)現(xiàn),粽子和糍粑是桂中地區(qū)居民年里都備有的。龍女士這兩天就為過年包了150個粽子,她用三江大糯、五花肉、花生、板栗、綠豆等,包好后煮上四五個小時,出鍋后就掛在通風(fēng)處,說能留一個星期;李女士則買來了糯米,打算在年三十那天早起將米蒸熟,然后讓家中男人們用木棒舂出糍粑來,女人們則將舂好的糍粑分成小分,團成圓圓潤潤的一個個,最后用大紅八角蓋上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