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群眾闖三關(guān)
制約隴雅村發(fā)展的根子是缺水、無電、路不通,可一個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貧困山村要解決這“三不通”談何容易!吳天來明白,再難也得闖過這三關(guān)。
在他的建議下,村里首先解決的是水的問題。他帶領(lǐng)全村開展了飲水大會戰(zhàn),一次修建了總儲水量達6000立方米的14個大水塘,安裝了3600米的自來水管,村里人終于告別了吃“望天水”的日子。
拉電,村里決定村民人均集資250元?砂l(fā)動集資時,許多群眾持觀望態(tài)度。自動擔當這項工作的吳天來沒有泄氣,他自己先掏錢買來了高壓電桿。當群眾接到卸桿的消息后,終于吃下了定心丸,紛紛籌集資金。但仍有部分困難群眾交不上集資款,吳天來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存款補上,并組織群眾不分白天黑夜地運桿埋桿、運線放線,整個工程建設(shè)只用了41天。
在這41天時間里,吳天來有14個夜晚通宵達旦沒有休息,共墊資13.8萬元。工程結(jié)束,不僅本村42個自然村全部燈光通亮,還輻射到其他鄉(xiāng)鎮(zhèn)100多個自然村,有4000多人從此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歷史。
吳天來要一氣呵成地實現(xiàn)自己的富民愿望。1996年秋,他先墊資26萬元,帶領(lǐng)群眾把隴雅通往官倉的12.26公里便道改建成村級公路。按理說,通往鄉(xiāng)政府長14公里的公路是村里通往山外的主干道,早一天修好,對村民致富有利,可是這項需投資80多萬元的工程連啟動資金都沒有,怎么辦?吳天來又一次毅然捐資1.4萬元用于前期測量,并墊資6萬元,組織400多位民工先上工地施工。沒有錢買炸藥,吳天來跑縣物資局求助,賒到了20噸炸藥。但是400多位民工的吃飯問題也要解決,吳天來把自己2000多公斤玉米棒搬下閣樓,讓母親和妻子用手脫粒并磨好送到工地上。老母親手搓腫了,妻子推磨累得腰痛,但工地可以開伙了。工地上沒有錢購買食油,他把自家的50多公斤臘肉和食油拿到工地,給民工改善伙食。
這條公路有4處地方需要在懸崖峭壁上炸出路面來,施工特別艱險。吳天來作為工程總指揮,身先士卒,總是在最危險的地方。有一個叫鷹嘴崖的地方,公路要從離谷底150米的懸崖中穿過,施工難度很大,鉆機根本派不上用場。吳天來叫人用繩子把自己栓住,然后從崖頂?shù)醯桨肟罩写蚺谘。而為了做好這些工,吳天來在半山崖的石洞里呆了9天9夜。顫悠悠的繩子讓崖上崖下的人嚇得不敢睜眼看,吳天來卻和后面跟著下來的民工不慌不忙地打出一個又一個深約1米的炮眼。點炮時,他讓其他人先上去,自己最后一個撤離。在吳天來的模范帶動下,村里的黨員、群眾個個鼓足干勁,加班加點趕進度,僅用3個月時間就修通了公路全線。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