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半山上的石洞就是1997年吳天來帶著村民修路的時候在半山上住了9天9夜的石洞,憑著一股干勁,吳天來投入了40多萬元,和村民一起歷經兩年時間修通了這條14.14公里的山路。廣西新聞網記者 鄧昶攝
這個半山上的石洞就是1997年吳天來帶著村民修路的時候在半山上住了9天9夜的石洞,憑著一股干勁,吳天來投入了40多萬元,和村民一起歷經兩年時間修通了這條14.14公里的山路。廣西新聞網記者 鄧昶攝
相關新聞:
吳天來所在的隴雅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區(qū),當地人曾用“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神仙莫奈何”來形容這里惡劣的自然條件。位于凌云縣泗城鎮(zhèn)的隴雅村全村無一分水田,自然條件非常惡劣,過去群眾只靠在石窩地種植玉米和紅薯維生。“對面能說話、見面走半天,地無三分平、出門就是坡,人無三文錢、戶無隔年糧,”就是20多年前隴雅村的真實寫照。
1996年,吳天來墊付25.2萬元,帶領群眾修建13公里長的村級公路。從此,他每年都至少從自家收入里拿出兩三萬元為村里做好事,年復一年的積累下來,2013年吳天來拿出來扶助本村和其他村屯的經費就超過20萬元。在他的帶領下,如今隴雅村除了3000畝桑園和養(yǎng)豬場,還有正在發(fā)展的3000畝中草藥、3000畝馬尾松。不僅要一個村富,還要讓周圍的人一起富起來。吳天來結對幫扶相鄰的品村、隴照村開路和發(fā)展經濟,成效初現(xiàn)。
如今的隴雅村,山變綠了,村變美了,人也變富了,創(chuàng)造了大石山區(qū)具有可借鑒意義的村莊致富“神話”。看到隴雅村的巨大變化,其他村的群眾非常羨慕,都說隴雅村群眾很幸運,有這樣一位好支書。隴雅村民編了一首歌謠,來贊美他們離不開的主心骨:“喜滿山村花盛開,隴雅三通奏捷報,紅花送給誰人戴,模范支書吳天來。”
而吳天來則想的是讓更多的村民富裕起來,在要種植的500畝鐵皮石斛,吳天來就設想把村里的人都納入進來一起分享合作社的股份,按每戶1畝的股份,隴雅村302戶,還有近200股的剩余,這些股份吳天來不是想著自己多分一些,而是考慮讓周邊的村屯的貧困農戶參股進來,等到收成之后能夠有分紅,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同樣的,今年隴雅村培育了1500萬株"十大功勞"種苗,由縣林業(yè)部門收購分配到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山村,隴雅村只能余留300多萬株苗進行種植,但是一旦種植開去,達成5萬畝的種植面積,吸引來的藥廠和飲料廠的投資,又能給縣里面帶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多年來,吳天來就是憑著這樣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戰(zhàn)勝大石山惡劣條件“為了生存,永不放棄”的精神,為隴雅村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開創(chuàng)了這個村的共富偉業(yè)。從1999年起,他先后榮獲“全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和“全國扶貧貢獻獎”、“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以及“全區(qū)十佳村黨支部書記”等20多項榮譽。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