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記者 凌聰
當別人還在無限度向自己的母親大山索取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封山育林,為發(fā)展林下經濟打基礎;當別人初具養(yǎng)生意識的時候,他種植的鐵皮石斛、十大功勞等名貴中草藥已經形成規(guī)模;當別人緊抓精神文明建設的時候,他已經建起了博物館,建立了文藝隊……
他是“最美基層干部”、百色市凌云縣泗城鎮(zhèn)隴雅村黨總支部書記吳天來。
想得多,看得遠,是熟識吳天來的人給出的評價,也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能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大石山村建設成為全縣脫貧致富奔小康先進村的秘訣。
埋下“生態(tài)種子”為林下經濟打基礎
在2013年隴雅村全村人均收入超越6000元后,村民們真正懂得了吳天來1999年提出“封山育林、涵養(yǎng)水源”的用意。
“我們隴雅村是真真正正的大石山區(qū),沒有什么資源,即使山上長點樹木,村民們?yōu)榱松钸t早也要把樹砍光。”在忙著解決村里“三難” (行路難、用電難、吃水難)的同時,吳天來的眼中看到了“燒柴難”存在的隱患:無限度上山砍柴燒飯可能給村民未來帶來“毀滅性”打擊。
隴雅村群眾的文化層次普遍較低,有些村民認為山是自己的,山上的樹愛怎么砍就怎么砍。
“要想勸村民開放思想花錢建起沼氣池很難,新農村建設中受到很多阻力。”吳天來回憶,當時他勸村民封山育林,可遭到的卻是一個個白眼和“多管閑事”的回應。
怎么辦?頭腦靈活的吳天來并沒有和村民硬來,他想到了“小手拉大手”的方法:“我通過找在外工作或是見過世面的年輕人先勸說開導他們家里人,然后再自己上門繼續(xù)做思想工作,動員群眾建設沼氣池。”
吳天來告訴村民,要想真正脫貧走上致富道路,就要結合隴雅村的實際情況和地理環(huán)境,山頂封山綠化,山腰種果種樹種藥材,平地搞庭院經濟?墒窍胱龅竭@些,首先得封山育林和涵養(yǎng)水源。
在吳天來和村里年輕人的不懈努力下,一戶又一戶村民被說通了,吳天來帶領村民養(yǎng)豬并建起沼氣池,改變了鄉(xiāng)親們砍柴燒火的習慣,隴雅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山上逐漸康復了生氣勃勃的自然生態(tài)。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