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窩窩”變成了“金窩窩”
——記馬山縣古零鎮(zhèn)喬老村黨總支書記潘宏賢
廣西新聞網(wǎng)-廣西日報記者 蘇必慶 通訊員 蘇繼松
他沒有任何文藝細(xì)胞,村里組建文藝隊,卻一定要他當(dāng)隊長。“有你掛個名,隊伍就不會散。”文藝隊的人說。2011年選舉,他高票當(dāng)選村黨總支書記。他就是馬山縣古零鎮(zhèn)喬老村黨總支書記潘宏賢。只要他在電話里說一聲:“今天開會。”19個屯的屯長刷刷到齊。潘宏賢究竟有何魅力?“宏賢的為人,我們了解,信得過。”村民們說。
7月10日,記者見到了潘宏賢。和潘宏賢交談,一是驚訝他的記憶力,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修了哪條屯級路,上頭撥款多少錢,屯里集資多少錢,不用翻看筆記本,他記得清清楚楚;二是他嘴里時不時能蹦出一些格言警句,雖然他自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看得出來,當(dāng)了書記后他在努力學(xué)習(xí)理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一問,果然,他已經(jīng)在讀函授大專了。
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一邊
喬老村由于石山多,村民在石頭縫里刨食。2011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到1900元,是馬山縣出了名的貧困村。
該村被列入馬山縣扶貧整村推進項目,可是項目申請了6年,一直都沒批下來。有關(guān)部門來人看了幾次,仍然搖頭。原來,按照要求建設(shè)屯級道路,必須得擴大路基,可是一些被占用田地的村民堅決不同意。“我家5口人才1.5畝地,修路卻占了一分地,我不干。”村民潘紅日說。
村干們3次上門,均吃閉門羹。潘宏賢在地里找到潘紅日,說:“老弟,我承包了100多畝田地,你想種地的話,我免費給你幾畝,你先讓大家把路修起來。”隨后,潘宏賢在村里宣布:“凡是在修路、土地流轉(zhuǎn)過程中,田地被占用或被并入大塊,又想繼續(xù)種地的,可以置換土地,實在不滿意的,可以無償使用我和我兄弟家的地來耕種。”最終,沒有人真的到潘宏賢的田里種地,但有抵觸情緒的村民思想工作卻做通了。通屯公路修通后,潘紅日通過這條路運肥料、運稻谷。一天,他找到潘宏賢為先前阻礙修路一事道歉。
阻力消除后,僅在2012年,喬老村就申請到90多萬元扶貧資金,完成屯道路硬化3300米。隨后,還在有關(guān)部門扶持下,修起了兩條攔河壩,解決了上游群眾枯水期飲水難題。如今,該村水利工程建設(shè)項目又得到了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山區(qū)4個屯的人畜飲水工程已得到落實,那龍、六燈、巴林等5個屯的農(nóng)田灌溉工程也將實施。
下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