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大戲今開播 三千漁船競揚帆
“探訪開漁”之北海篇
水手修船、搬網(wǎng),準備出海。 見習記者 陳羽攝
水手修船、搬網(wǎng),準備出海。 見習記者 陳羽攝
廣西新聞網(wǎng)-南國早報見習記者 彭慶 記者 許海鷗
7月30日,北海僑港碼頭夕陽落下。幾名工人正緊鑼密鼓地在一艘加冰船上檢修設備。僑港鎮(zhèn)漁港值班室上方的喇叭聲也持續(xù)不斷:8月1日中午12時休漁期結束!
暮色下,漁民們正做著開漁前最后的準備。這群棲船而居,被稱作“連家船”的漁民,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捕魚期。平靜多日的碼頭終于迎來久違的忙碌,對大多數(shù)漁民而言,出海捕魚更象征著祖輩使命的延續(xù),“盡管常年漂泊在海上,但這些漁船就是我們的家”。
“開漁大戲”
三千漁船即將出海
每年六七月份是魚類產(chǎn)卵繁殖期,如今,休漁期終于要結束了。“威馬遜”強臺風帶來的創(chuàng)傷仍未彌合,但漁民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即將到來的開漁準備工作上。
7月31日上午,北海地角碼頭,修補一新的漁船已整裝待發(fā)。陳凌在船上打理著出海前的各項生活物資。陳高中畢業(yè)后便跟父親出海,至今已有10多個年頭了。這條30多米長的漁船也已下海近20年,是陳父用一生的積蓄200多萬元建造的。陳凌是地角人,祖輩都打魚,父親在幾年前正式退休,他便子承父業(yè),最開始當大副,后來逐漸成為船長。30歲的年紀成為船長,在地角很正常,大多數(shù)年輕漁民都是像陳凌一樣繼承家業(yè)。但已習慣了捕魚生活的他卻時常閃動著一個念頭——不讓兒子接自己的班了,“太辛苦,在海上又危險”。
過去數(shù)十年間,北海漁船成幾何級數(shù)增長。南國早報記者從北海漁政漁港監(jiān)督支隊了解到,北海僑港、地角等碼頭的休漁船已達近3000艘,每逢開漁期,“千帆競發(fā),萬船出海”的場景亦成為一年一度的“大戲”。
在僑港碼頭,南國早報記者看到,除了北海本地漁民的漁船外,還有很多來自外地的漁船,其中不乏欽州、防城港甚至是廣東湛江等地的捕魚船。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