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當代生活報記者 王萬程 蔣勤 文/圖
給父親洗腳按摩是陳春林每天都要做的
“太拖累你們,不要管我了!”去年6月的一天,癱瘓在床的陳世日躲在被子里哭了一夜,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爸!只要你在,什么困難我們都可以克服。”陳春林哀求父親別想不開,“爸爸在,家就在!”
這樣的對話,在陳世日和陳春林父女之間不知發(fā)生了多少次,而每次陳春林一句“爸爸在,家就在”,都讓陳世日舍不得兩個年幼的孩子,心中再次燃起生的希望。
1月27日,距陳世日最后一次說“喪氣話”,已過去了8個多月,F(xiàn)在,陳世日已能每次站起來半個小時。“我相信我還能好好的,還能去打工為孩子賺錢,我要供他們讀大學。”陳世日說。
陳世日是鐘山縣清塘鎮(zhèn)英家村人,他的女兒是陳春林。陳春林現(xiàn)年17歲,是賀州高中高一的學生。陳春林9歲時,母親因腦溢血離世;14歲時,在外地打工的父親陳世日突然中風偏癱,而家里還有一個幼小的弟弟。面對困境,陳春林只好休學,一邊打工一邊自學,忙著照顧父親;15歲時,她在老師勸說下返校復讀,并毅然帶著父親上學。1年多后,經過她的精心護理,父親已能一次站立半小時……去年9月,陳春林以全部科目A+的優(yōu)異成績,被賀州市的重點高中——賀州高中錄取,她再次背起父親求學。陳春林的孝心感天動地,被稱為“最美孝心女孩”。近日,中央電視臺評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春林是廣西唯一入選者。
面對外界滿滿的贊譽,陳春林只有淡淡的一句話:“爸爸在,家就在。”
“我也曾和陳春林一樣是留守兒童,讀書時,一年才見上父母一兩次。但即便如此,他們永遠是家,沒有了他們,就好像自己突然成了浮萍,空蕩蕩的。”一位父親過世不久的“80后”青年,與記者聊起陳春林,眼睛突然濕潤了,“我特別能理解陳春林的那種感受。”
“你是怎么熬過來的?”記者問陳春林。
“只是日子苦了點,但因為爸爸在,還是幸福的,因此不能說是熬。”陳春林說。
陳春林的父親剛癱瘓在床時,休學在家的陳春林為了補貼家用,白天到一家燈具廠串彩燈,晚上在家照顧爸爸。為了讓爸爸盡快恢復健康,她每天買兩元錢肉給爸爸煮肉粥吃,自己卻謊稱在廠里吃了飯。有時,夜里實在餓得受不了,她就背地里抓兩個生紅薯來啃。為了讓父親盡快康復,她每天給父親拍打全身,攙扶父親做四肢屈伸動作,有時一做就是幾個小時,一天下來胳膊酸得抬不起來。但她從不叫苦喊累,咬牙堅持。面對這樣的日子,她仍然認為“是幸福的”。
“真的,我很幸福,我爸爸還在。我相信他一定還能站起來。”陳春林很自信地說,“爸爸在,家就在。”
現(xiàn)在,賀州高中在校內為陳春林提供了房間,讓她帶著父親一起上學。
每天清晨,陳春林都比其他同學起得早,照顧父親起床洗漱,喂飯喂水,端屎端尿,搓背按摩……安頓好父親后,她再到班級早讀。中午、晚上也是如此。閑暇時,她會推著父親在校園里散步。
記者面前的陳春林一臉陽光:“我真的很幸福,爸爸的身體越來越好了。在爸爸能完全自理之前,無論去哪兒讀書,我都會帶著他!”
女孩幼弱的雙手養(yǎng)著癱瘓的父親,艱難之中還能認為是一種幸福,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幸福呢?或許17歲的陳春林早已悟透了古人所說的“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話,她已不經意間超越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