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焦點 > 美麗南方·廣西 > 韻味之美·吟詠風情 > 正文 |
"美麗南方"藝術呈現之北部灣:嶺南底蘊"海絲"風采 |
2015年07月06日 06:42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九 暉 編輯:利雪娟 |
“美麗南方”藝術呈現⑤——北部灣篇 嶺南底蘊 “海絲”風采 ①《美麗的茅尾島》 國畫 黎孝民 九 暉 面對“美麗南方”一片獨特的蔚藍風光,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廣西北部灣沿海一群美術工作者便著手承接嶺南畫派藝術底蘊,開拓一片獨特的藝術天地。在當時的欽州地區(qū),一批來自廣州美專、湛江藝專的美術工作者——陳干良、羅遠潛、馮兆平、董蘇、鄧敦偉、張國權等等,他們的美術作品猶如一股清新的海風,引人注目。身為當時欽州專區(qū)美術創(chuàng)作組組長的陳干良,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組織美術工作者以北部灣沿海風情及漁民、漁村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反映北部灣風情的版畫作品,如陳干良的版畫《我要當民兵》、張國權的版畫《紅色娘子軍》,均獲得自治區(qū)美術比賽一等獎。版畫《南海明珠》還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鄧敦偉的年畫作品被運用于欽州坭興陶,傳播甚廣,贏得廣泛贊譽。進入上世紀90年代,時任欽州地區(qū)美術負責人的陳中華組織北部灣美術工作者開展北部灣主題創(chuàng)作,成功舉辦了首屆北部灣美術書法作品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北海的蔡道東則組織水彩畫創(chuàng)作隊伍,形成北海獨特的“水彩畫現象”,晉京展覽獲得成功。 廣西北部灣美術群體一路走來,在60多年時間里不斷更迭創(chuàng)新。他們從生于斯、長于斯的沿海漁村出發(fā),由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大海,以畫筆描述并謳歌大海風情,采用各種繪畫形式,從油畫、版畫、水彩畫到國畫,將西畫風格融入國畫。如何把海洋的色彩與氣勢、船的堅毅、人的艱辛、豐收的喜悅描繪得更貼切更感染人,一直是他們思考和追求的目標。 在堅守和執(zhí)著中迎來了北部灣經濟區(qū)的建立。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泛北部灣六城市美術家聯為一體,組成廣西北部灣書畫院。在短短7年間,書畫家們踏上北部灣荒涼海島,不再局限于沿海沿邊,探索、挖掘和創(chuàng)新描述海洋題材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油畫、版畫、水彩畫為基礎,運用國畫的筆法和墨染藝術,在表現時代發(fā)展中注入新的藝術信息。這一階段的代表畫家有陳中華、黃道鴻、彭洋、宋忠陽、王超藝、張興動等。從陳中華的代表作品《北部灣兒女》《海絲夢》、黃道鴻的代表作品《北部灣濕地》、王超藝的代表作品《潿洲島系列》等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版畫的構成,油畫、水彩畫的色彩,國畫的筆法和墨韻。這些作品于今年5月由北海啟動全國巡展,并將在北京亮相。 廣西北部灣亮麗的海洋風情,海上絲綢之路的獨特魅力,正經由美術家們的優(yōu)秀作品廣為傳揚。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