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南寧10月8日訊(通訊員 陳芊潔)10月8日,據自治區(qū)住建廳消息,廣西將在重點推進南寧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海綿城市的建設范圍,通過競爭方式選取區(qū)內其他基礎條件比較好、地方政府響應積極的城市、小區(qū)、園區(qū)、高校等,在全區(qū)內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以改善城市居住環(huán)境。
南寧海綿城市試點成效初顯
南寧市今年被列為國家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之一。目前該市編制了《南寧市2015年的海綿城市實施方案》和相應承建計劃方案、專項方案等,已陸續(xù)開展了一批用、蓄、治、排水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位于南寧市南湖邊上的濱湖廣場,是南寧市海綿城市改造示范工程之一,未改造前的濱湖廣場,因為地面硬化比例過高,每次都逢雨必澇、雨后即旱,同時還將未經處理的雨水直接排向南湖,對南湖水質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為此,整個濱湖廣場綜合采用了“滲、滯、蓄、凈”的方式對道路、綠地和徑流污染控制進行“海綿化”改造。改造后的濱湖廣場可達到30.6mm降雨不產流、80%降雨不外排、顆粒物(TSS)去除率達70%,可解決周邊道路初期10mm降雨的雨水徑流污染。
青秀山蘭園一期在各項設施的布置上,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形成從上到下階梯式五級調蓄池來涵養(yǎng)地下水源來恢復水循環(huán)。通過水位溢流銜接,在豐水期將會形成瀑布式的跌水景觀,旱季時又各成一體,使湖景與山色交相輝映。一些回轉曲折的流水溝槽,既提高了水體含氧量,又形成了親水空間,還營造了流水潺潺的景觀,加大了蒸發(fā)面積,改善了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
蘭園目前已經開展二期工程的建設,斷流多年的董泉、狀元泉等已恢復長流,包含蘭湖在內的水系日最大雨水調蓄量為3320立方米,年雨水調蓄利用量約800毫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90%。雨水回用系統(tǒng)能基本滿足園區(qū)綠化澆灌,每年水資源節(jié)約成本可達200萬元,僅邕江抽水電費節(jié)約額就達22萬元。
據了解,目前整個南寧市海綿城市示范區(qū)共有54.6平方公里,里面總共包含192個項目,總投資額約87個億,預計將有56個項目將于2015年底竣工。
下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