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記錄平凡人感動故事呈現(xiàn)新聞人執(zhí)著追求
廣西新聞網(wǎng)-廣西日報記者 林雪娜
11月8日記者節(jié)這天,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杜麗群早早來到廣西大學,她要給第一個深入報道他們工作的記者捧場——新華社記者熊紅明新聞紀實作品《鏡子》發(fā)布會在這里舉行。作者帶來10多年“用腳丈量”出的著作,與讀者分享新聞路上遇到的13名感動人物的精彩故事。杜麗群,便是其中一名感動人物。
2011年秋天,熊紅明從《南國早報》進入新華社廣西分社第二年。他在與同事聊天中,聽說南寧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有位叫杜麗群的醫(yī)護人員,為艾滋病患者默默奉獻數(shù)年。于是,他探訪到杜麗群工作的病房,看到“杜麗群們”為艾滋病患者無微不至救助場景,深受感動的他也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和護士們一起上白班、夜班,一呆就是一個星期。
在病房的日子,熊紅明一邊參與艾滋病患者救護,一邊與醫(yī)護人員、患者交流。一個寂靜的夜晚,沉默寡言的杜麗群終于向他傾訴心聲:她們每天和艾滋病人打交道,不曾考慮太多的自己。只希望社會能了解艾滋病救護工作的艱難,對防艾工作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深入醫(yī)院采訪結(jié)束后,熊紅明絲毫沒有輕松感。他為艾滋病患者所遭遇的人情冷暖而糾結(jié),更為醫(y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而感動。通宵奮筆疾書,等到敲下文稿最后一個字時,天空已經(jīng)泛白。
與杜麗群人物一起令人感動的,還有30多年堅持撐船護送孩子上學的“中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石蘭松、感動中國的“洋雷鋒”德國志愿者盧安克、30多年堅守中越邊境的“天堂電影院”放映人韋柯……這一個個凝聚著滿滿正能量的人物,在記者充滿情懷的感受里,如一面面“鏡子”,照亮著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核心價值觀念。
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yè),工作在不同的崗位,用堅守和奉獻,在平凡的人生路上寫下不平凡的傳奇。每一個新聞人物背后的故事,都像一面“鏡子”,牽引著身為記者的責任心。為了寫好石蘭松,他多次到石蘭松教學村子蹲點采訪,體驗石蘭松在湖面撐著小木船護送學生上學的生活。看著石蘭松像一艘老木船,將山村孩子渡到夢想的彼岸,感受著堅守在艱苦教學點的鄉(xiāng)村教師不變的精神信仰……
“書中的人物,每個人都代表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發(fā)布會現(xiàn)場,有聽眾這樣評價《鏡子》。熊紅明告訴記者,走進這些平凡人物的生活中,會發(fā)現(xiàn)那是不斷認知自我的過程。“他們或深陷貧困,或經(jīng)歷苦難,像野草,困境中滿懷希望。了解他們,如同照著鏡子,照出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困苦與彷徨,也照出不屈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