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立新功
——記退伍軍人蘇宏耀
廣西新聞網(wǎng)-廣西日報記者 董文鋒 通訊員 張小帆 覃漢峰
他是大山的兒子,帶領村民修公路、建水柜。大山的雄渾、博大,給了他質(zhì)樸的性格。
他是軍中的驕子,抗洪搶險勇當急先鋒。軍營的錘煉、磨礪,給了他不屈的品質(zhì)。
他就是蘇宏耀,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鄉(xiāng)什隴村黨支部書記,曾被評為自治區(qū)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什隴村原是個閉塞的小山村,村民靠種玉米、木薯、黃豆等謀生。1980年,復員回鄉(xiāng)的蘇宏耀當上了什隴村村支書。
“山里人還得靠山吃山。”蘇宏耀認為,什隴村群眾有種植竹子、編織竹器的基礎,應大力發(fā)展竹子加工業(yè),以竹富民。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很快,一股開山種竹的熱潮在什隴村迅速掀起。短短幾年,什隴村兩萬多畝山坡地全部變成了郁郁蔥蔥的竹林。
隨后,蘇宏耀帶著村民代表到有“編織之鄉(xiāng)”美譽的都安丹陽學藝,兩個月時間編織出10多種款式的工藝品樣板,用漆涂上各種顏色,很精美。再后來,蘇宏耀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籌足經(jīng)費帶著編織品去參加“廣交會”,香港商人一次就訂購了6000多套。
從此,什隴村的編織工藝品打出名聲,走進國際市場……蘇宏耀富了自己,也富了什隴村的村民們,僅竹器加工一項,全村人均純收入就增加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