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經濟 > 2017全國網絡媒體甘肅行大型采訪活動 > 活動特稿 > 正文 |
【各族群眾話發(fā)展】戴敏:奮戰(zhàn)在甘肅防沙治沙一線的80后新一代 |
2017年07月23日 14:08 來源:每日甘肅網 作者:周飛 王靜琪 編輯:韋仲達 |
網媒記者采訪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主任戴敏。 每日甘肅網記者周飛 實習生王靜琪 年輕干練、專業(yè)技能扎實、組織表達清晰……這是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主任戴敏給人的第一印象。 出生于1987年的戴敏,2014年從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就來到地處武威騰格里沙漠南部邊緣的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在這里一呆就是三年,并漸漸成長起來、挑起了開展基地防沙治沙工作負責人的重擔。 推行新技術,探索新模式。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沙生植物培育數據,戴敏先后多次帶領團隊種植梭梭、花棒、檸條等各類沙生植物10萬余株,通過種植沙生植物以及其他適應沙漠生長的植物,使沙漠熟化而成為可利用的土壤,熟化的沙地還可種植糧、菜和經濟林果,目前已摸索出了一定的成功經驗。 隨著工程與生物治沙工作的持續(xù)推進,國家、省上有關領導及國內外專家對甘肅建投治沙事業(yè)給予高度評價和認可。2016年12月,國家林業(yè)局將甘肅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列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范基地,希望該試驗示范基地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為推動全國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示范,樹立樣板。 由于工作任務的需求,戴敏每年在基地的工作時間長達到10月左右,長期與妻子處于兩地分居的狀態(tài)。在沙漠腹地,晝夜溫差極大,白天酷暑難挨,晚上又異常寒冷,工作人員很容易感冒,很多時候都是帶病工作。對此,戴敏說,既然選擇了這樣的專業(yè),從事了這樣的事業(yè),就需要為其犧牲一些。 “絕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戴敏說,每每想到自己及基地全體成員肩負著維護一座城市的重任,內心榮譽感與成就感油然而生。 經過治理的沙漠已經出現一塊塊綠油油的試驗田。 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東西狹長”的甘肅是中國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多年來,甘肅自官方、企業(yè)到民間圍繞防沙治沙的探索和“新招”層出不窮,涌現出一批批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 而如今,戴敏這樣的80后年輕一代接過前輩人的“榮光”,他們以科學的知識、專業(yè)的技能,吃苦實干的精神,飽滿的熱情奮戰(zhàn)在改善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線陣地,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甘肅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生態(tài)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宏偉目標。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