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0日電題:掌握守護網絡安全的密鑰——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透視
新華社記者王思北、周琳、高少華、吳振東
一組代碼、一條短信、一個電話、一頁鏈接,可能導致個人傾家蕩產、國家基礎設施癱瘓,風險隱于鍵盤之上。
一方是不會罷休的攻擊者,另一方是堅韌不拔的防御者。網絡成為繼陸地、海洋、天空、外空之外的第五空間,攻防戰(zhàn)24小時不停歇,“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當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深度融合,面對不斷涌現的各種已知未知的網絡安全威脅,我們能夠找到真正守護網絡空間的密鑰嗎?
信息透明,探尋個人的“金鐘罩”
數據可以輕易給每個人“畫像”:所行所思、消費習慣、行程安排、關系網絡,數字巨頭或許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光纜中傳輸的是每個人的數據,更是窺探者的寶藏。中國互聯網協會數據顯示,84%的網民曾親身感受到由于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不良影響。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因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導致的網民經濟損失高達近千億元。
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每享受一種便利其實也意味著風險又增加一分。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談劍峰舉例說,網絡安全身份認證系統(tǒng)如果用生物特征也會存在隱患。“密碼丟了還可以改,生物特征確實是符合每個人的唯一性,但一旦被截獲則不可再生、且無法撤回!
專家介紹,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黑客入侵網站非法獲取,另一個是各行各業(yè)的內幕人員泄露信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已經形成了從非法收集、提供竊取、交易到交換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完整的利益鏈。
每一次全新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帶來個人信息保護的挑戰(zhàn)!捌┤缯f增強現實在很多的范圍里面使用,但它同時暴露了個人身份、位置隱私;人體增強、腦機接口,可能給‘黑客’提供機遇!敝袊茖W院院士何積豐說,在機器更像人、虛擬環(huán)境更真實、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情況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需要結合,才不會出現“貓和老鼠”的關系。
今年6月正式實施的網絡安全法除總則、附則外的61個條款中,直接涉及網絡用戶個人信息保護的條款有十余個!耙罁@一法律制定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國家標準正在報批!敝袊娮蛹夹g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說,信息保護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隱私條款對用戶還不夠直觀有效,收集的信息和關聯性說明不夠充分,個人信息保存、信息描述不夠明確。
據介紹,目前已有微信、淘寶、京東商城等十款網絡產品和服務進行了隱私條款的文本修改,隱私文本中語焉不詳、晦澀難懂、避重就輕的文本變得更規(guī)范、責任更明確;同時進一步增強用戶控制權,將不知情默認勾選、“一攬子協議”強迫用戶同意等現象轉變成讓用戶擁有知情權、選擇權、注銷權、更改權等。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