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殷墟:穿越三千年歷史的傳奇 (3) |
2018年10月25日 21:27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劉雅鳴、桂娟、李文哲 編輯:陳麗婕 |
甲骨驚天下:解開中華文化密碼 這是在河南安陽博物館展出的婦好墓出土的“‘好’連體銅甗”內壁上的銘文(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 攝 走進殷墟博物館文字廳,78歲的女考古學家劉一曼變得年輕起來,笑聲爽朗。 “你看,這里展出的完整卜甲,都是我親手挖出來的。看到它們,感覺很親切、很興奮!彼f。 展廳一角,復原了1991年發(fā)掘的花園莊東地甲骨坑!凹坠俏牡娜未蟀l(fā)現(xiàn)”展板懸掛在復原坑上,劉一曼整理甲骨的巨幅工作照片十分醒目——當年51歲的她,手持細細的鐵釬,仔細剃去一片剛出土卜甲上的泥垢。 此前,考古前輩在小屯發(fā)現(xiàn)的甲骨窖穴震驚中外,1.7萬多片甲骨集中堆放,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檔案庫”,是甲骨史學上的一大奇跡。 “三次大發(fā)現(xiàn),我有幸參加了兩次,我挖出的甲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多的,大家都說我有運氣!眲⒁宦f。 發(fā)現(xiàn)只是第一步,隨后進行的殘片綴合、分期斷代、釋讀文字、縷析文例、詮解史實等甲骨整理和研究,堪稱浩繁巨大的工程。 目前,海內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現(xiàn)狀已基本摸清,共有約16萬片甲骨,單字4300多個,已釋讀1600多個。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119年前,當作中藥“龍骨”吃下去的甲骨,被清代學者王懿榮發(fā)現(xiàn),經(jīng)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甲骨四堂”辨辭考史,胡厚宣等人的整理編集,中華文明的密碼得以釋讀。 過去,對甲骨文的考釋如同“射覆”猜謎,現(xiàn)在有了更好的條件和方法。新近出土的戰(zhàn)國簡牘,年代雖晚卻可以與甲骨文、金文對比研究,每一個文字都有了相應的信息包。 “我們還利用高科技手段對甲骨上的筆劃和微痕進行精密分析,以最大程度獲得留存在甲骨材料上的信息,傳承給后世。”當代甲骨學領軍人宋鎮(zhèn)豪說。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