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雙喜臨門。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廣西是東盟橋頭堡,民族團結(jié)天下一家,是當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由此我聯(lián)想到曾有三年春節(jié)初三,去大新縣碩龍鎮(zhèn)邊境,體驗了中越邊民風土人情的生活文化。我接觸、采訪、開座談、聽山歌、看演出,品茶聊天等,發(fā)現(xiàn)中方隘江村與越方上拉下拉屯,是個“地緣相連,人緣相親,商緣相通,文緣相融”的地理環(huán)境。我喜歡的是中越邊民唱的民謠:“中國隘江村,越南上下拉,山相連,水相連,我們同飲一江水,同唱哈嘹歌;早相見,人相親,晚相望,清晨共聽雄雞叫!边@表達了中越人民友好情懷,歷史悠久。
歸春河兩岸邊民情的故事太感人了。記得2011兔年春節(jié)初三,第一次新春走邊關采風,寫了一篇題為《中國過免年越南過貓年》的文章,講述中國兔年與越南稱為貓年的習俗文化。2012龍年春節(jié)初三,是第二次新春走邊關采訪,寫了《中越邊民春節(jié)文體友誼賽》的新聞報道。2017雞年春節(jié)初三,是第三次新春走邊關訪民問俗,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種種而撂下。這年是個不尋常的春節(ji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由新華社發(fā)通稿,人民日報2017年1月26日在第六版全文刊發(fā)。說來也巧,1月26日正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九(癸丑日),也就是說大年三十晚前一天,以中央名義發(fā)文,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的,耐人尋味。說起中越邊民風情的故事,還是從頭道來吧。
2017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春光明媚,陽光普照大地,暖暖洋洋,我和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旗下的《當代生活報》記者周政光,懷著歡度春節(jié)的喜悅心情,一起驅(qū)車前往廣西大新縣邊防重鎮(zhèn)碩龍鎮(zhèn)隘江村邊境一線采風,領略中越兩國邊民過年的習俗與人情文化交往。
大新縣與越南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43多公里,碩龍鎮(zhèn)就處在邊境的中線,依山傍水,一條一年四季奔流不息的歸春河把越南和中國隔開,河水流向的右邊為越南下瑯縣名龍社區(qū)上拉下拉屯,河水流向的左邊為中國大新縣碩龍鎮(zhèn)隘江村。被譽為世界
二、亞洲第一的中國德天瀑布就在此河的上游。
上午8時30分小車離開縣城,過桃城鴛鴦橋,一路邊走邊看,寶賢石林十八洞,那嶺風光,沿途公路兩邊群峰連綿,山青水秀。據(jù)老人說,從桃城至那嶺再到碩龍德天沿路兩邊有九十九座山峰,風水上稱為是一條龍脈。
小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公路上奔駛,一個多鐘頭的車程,上午10點車駛?cè)氪T龍街頭獨秀峰,街道兩旁居民門口貼上鮮紅奪目的春聯(lián),停放在各家各戶門口的各種款式小車排成似一條龍展現(xiàn)眼前,噼噼叭叭的鞭炮聲陣陣悅耳,年味甚濃。
汽車穿街而過,我們繼續(xù)前行,身后留下的碩龍海關碩龍客運中心碩龍口岸大樓,還有街道兩旁居民那四、五層高的小洋樓,均給人們留下邊境碩龍鎮(zhèn)處處是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在通往德天方向的公路上,一輛輛載滿旅客的小車大客車你來我往,川流不息。上午10點半我們抵達隘江村晚隆屯,把車開到原村支書方英才家庭院。見有車開進庭院停下,方老和在廳堂看電視的幾位老人,一齊走出門口,以示歡迎。方支書滿面笑容,格外高興地說:“新年好!歡迎大年初三記者作家光臨!闭f著一一握手。
我握著方老的手說:“我們來拜年啦,祝老支書雞年大吉大利,合家幸福,健康長壽!”
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客隨主便。我們走進廳堂,方支書招呼我們坐下喝茶,邊喝茶邊拉起家常話。方老說:“時光如流水啊,已4年不會面了,今天難得難得,咱們要好好聊聊!
方英才今年63歲,初中文化。2001年,村民校長梁文勝(左1)方英才(左3)與記者談話
方英才獲十佳村干們選他為隘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他說老百姓投選他一票就要多干實事來回報村民。于是他充分利用區(qū)域地處德天瀑布景區(qū)的有利條件,把隘江村打造成為德天瀑布的后花園,鼓勵有條件的村民創(chuàng)辦融住宿與餐飲為一體的農(nóng)家樂酒家服務旅客,增加收入。據(jù)統(tǒng)計全村開辦農(nóng)家樂民宿20家,每年接待旅客18萬人次,營業(yè)額年2300萬元,人均收入5100多元。昔日貧窮的村莊,如今蓋起漂亮的樓房,全村擁有小汽車200輛,摩托車300多輛,生活走上小康水平。
接下來方英才要做的工作是做好邊民的文化方英才獲十佳村干
交流工作。他說:“中越邊境人民自古以來都有來往,進行民間物產(chǎn)交易活動,且邊民還有通婚的習慣!彼棉r(nóng)歷3月15日碩龍建街節(jié)和各種歌圩儂垌節(jié)日,邀請越南下瑯縣名龍社上拉下拉屯的屯長好友來家聚會,會友的內(nèi)容多是在酒桌上度過,大家邊喝酒,邊敘舊,邊交心,暢談國家大事,家庭小事,無話不說,消除隔閡,增強兩岸邊民的團結(jié)友誼。
方英才在任職期間,有村民來向他反映匯報,發(fā)現(xiàn)越南上拉屯多占歸春河界水面的行為。原因上拉屯村民春灌農(nóng)田用水不夠,偷偷在歸春河壩中間放下大石頭,壘成攔河壩,以提高水位,把水多流入他們的田地去。他想這不是小事,要妥善處理,便去上拉屯與屯長溝通交談,指出這件事雖小,但行為上已多占中方了,這樣做不好,會影響中越團結(jié)友誼的。他們通過交心談話,上拉屯屯長表示,我安排村民把石頭從河壩上搬走恢復原狀,不再在歸春河壩中搞人為“截流”,順其自然讓河水流入田間去。彼此間維護了雙邊村民的利益和治安,雙方邊民都過上安穩(wěn)的日子。
方英才在擔任隘江村黨支部書記的14年里,被大新縣委縣政府評為10佳村干部和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2007年春,他在出席“十佳村干部”頒獎會上,時任大新縣委書記雷永達說:“方支書,您工作有方,興邊富民大會戰(zhàn)、計生工作等各項任務完成較好,尤其是安穩(wěn)中越邊民,經(jīng)濟又搞上去,是名符其實的好支書。”是啊,方英才在任職期間,是個實干人,榮獲各種獎勵證書11項,如2002年榮獲大新縣邊境建設大會戰(zhàn)工作先進個人;2009年度評為大新縣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他是個好樣,值得我們學習的。
2014年方英才退下來不再擔任村委主任了。但因他是個老村官,人品好,所以有些事情村民還是請他出來幫忙。古人說,幫人是福。他有福氣,上有八十多歲的母親,身體很好,有兒子媳婦有孫子四代同堂,享受天倫之樂。他邊喝茶邊談中越邊民過年鮮為人知的故事,耐人尋味。
方老告訴我們,中越兩國以歸春河為界,雖河界只有14公里長,但是個特殊地理環(huán)境。隘江村那涯屯與越南下瑯縣名龍社上拉下拉屯,是隔河相望,山相連,水相連,俗相同,人相親,同飲一江水,共聽雄雞唱,這就是中國與越南天生地造的地緣關系,這個關系就是“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情緣。越南的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屬相、春節(jié)、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都來源于中國。這些風俗文化節(jié)日,兩國邊民過得相融相洽。
越南人過春節(jié)也有貼春越南邊民家門口的漢字春聯(lián)聯(lián)的習慣,并很鐘愛中國漢字的對聯(lián),因為中國對聯(lián)對杖押韻,內(nèi)容豐富,含意深刻。從農(nóng)歷臘月十八日起,凡是逢二、五、八的碩龍街日,越南上拉和下拉屯的村民就來到碩龍街挑選各自喜歡的對聯(lián),不能來趕街的邊民也托親戚朋友代買回去,到了年三十晚,上拉和下拉屯的村民,家家戶戶都貼上了中國漢字春聯(lián),已形成百年不變的風俗文化習慣。
俗話說,有錢沒錢,宰豬過年。每到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這幾天,上拉和下拉屯的村民,幾乎每家都要宰一頭大豬過年。在宰豬時,他們用盆子盛裝豬血并放點食鹽進行稀釋,再用豬內(nèi)臟炒熟與豬血調(diào)和成生豬血,然后端上餐桌招待親朋好友。這是越南名龍社區(qū)上拉和下拉屯的一種傳統(tǒng)風俗習慣,不僅邀請本屯附近的親朋好友,而且還邀請一河之隔的中國隘江村的親朋好友前來一起品嘗生豬血的美味。方老說,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七開始,隘江村的不少村民都被邀到越南名龍社區(qū)上拉和下拉屯幫宰豬吃生豬血,回來時手上還提著一塊豬肉,心里非常愜意。
年粽是大新碩龍鎮(zhèn)人喜愛的一種食品,越南邊民也不例外,很具民族特色。越南年粽的包法是方形且個頭較大,一般用2市斤糯米再拌上半斤豬肉和半斤綠豆,用芭蕉葉包上而成。芭蕉葉是綠色,綠色顯示原生態(tài),生機勃勃,豬肉和綠豆代表飛禽走獸草木繁生。
初三那天,我們在隘江村走訪了幾個屯,看到邊民家中客廳神臺上擺滿粽子、年糕、酒、豬肉、熟雞一只、自做的米花糖等食物應有盡有,真是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邊民寄托向往和追求什么呢?莫非是寓意天、地、人共享年!村民各家各戶除了在門口張貼春聯(lián)之外,還在自家的牛棚、豬舍、糧倉、房前屋后的龍眼樹上貼上一張巴掌大的紅紙。出于好奇,我便問方老是何因這些家什樹木也都貼上紅紙。
方老說,紅紙就是紅色。紅色在五行中屬火,火意味著溫暖,火意味著光明。家什樹木都貼上紅紙,這是越南上拉下拉屯村民和我們隘江村村民過年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目的就是圖個吉祥;象征著來年牛強馬壯糧滿倉,果樹枝頭掛滿果。
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期間,兩國邊民都有相互到親戚朋友家拜年的習慣。這種相互來訪親友,越南人稱之為“沖家”,其的含義跟中國“沖喜”相同。因此,越南人通常邀請自己最親最尊敬的朋友作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對親戚朋友的到來,主人家先擺茶酒迎客,酒過三杯后才慢慢進入飯桌吃飯菜,待客人飯菜吃得差不多后,接著再次擺茶桌,一邊品茶一邊聊天。
隨著碩龍鎮(zhèn)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南姑娘都喜歡嫁到碩龍鎮(zhèn),上拉和下拉屯包括附近村的女子嫁到碩龍隘江村就有三十多個。嫁到隘江的越南女子每年春節(jié)正月初二都回娘家,按傳統(tǒng)風俗,回娘家時必須帶上兩只閹雞,所以活雞最為貴。這個風俗同中國一樣,初二回娘家少不了兩只活雞。今年農(nóng)歷是丁酉雞年!坝稀迸c“有”同音。酉,代表農(nóng)歷八月,是豐收的日子,糧食滿倉是富的象征;酉,代表雞,五行屬金,丁酉是金雞年。在古代雞排在“畜日之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俄n詩外傳》說,雞頭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半u”與“吉”同音,是事事如意的體現(xiàn),故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開年首日民間以紅紙剪雞作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雞日”。家雞的祖先是美麗的野雞。在沒有鐘表的時代,雄雞打鳴是人類的主要計時工具之一。在古代詩文中,對家雞的描述,也不絕于書。從《詩經(jīng)》中的“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少年讀書時”……直至毛澤東的“一唱雄雞天下白”都是講雞的文化。俗話說,沒雞不成家。在返回夫家時娘家人送給女兒一塊5市斤左右的豬肉帶回來,以示娘家人對女兒和夫家親人的深情厚意。正月初四日是越方上拉下拉屯的送神日,那邊的村民都設宴邀請隘江村民過去聚會喝酒。正月初五日是隘江村送神日,隘江村家家戶戶都設宴來招待越方上拉下拉屯朋友,非常熱鬧。
古語云:“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狈嚼仙钪胧惯吤駡F結(jié)穩(wěn)定就得相互交友往來這個道理。在方老這一“外交”情感的感召下,隘江村不少家庭不僅父輩與越南交朋友,連兒子孫子輩的也都成為越南的好朋友。今年63歲的梁先生就是例子。梁先生自己在河對面的越南上拉下拉屯就有8位好友,他的兩個兒子也都有各自的越南朋友,每年正月初二那天,邊民兩代人都要歡聚一堂進行交流,其樂融融。
為進一步了解探究越南的傳統(tǒng)風俗節(jié)日,我們又到了那涯屯拜訪黃玉蘭老人。
我們是隨同村主任梁恩昌走進黃玉蘭老人家的,家廳堂左邊的墻上掛有毛澤東和胡志明的畫像。她招呼我們進餐廳吃飯,邊吃邊聊。黃玉蘭告訴我們,她是1965年從越南嫁過來的。談起往事,黃玉蘭記憶猶新。黃玉蘭15歲就喜歡唱山歌。1965年農(nóng)歷六月初九,是隘江村儂垌歌圩節(jié),當年18歲的她與村里幾個姑娘趕來參加隘江燈草嶺儂垌歌圩節(jié)。在與隘江青年山歌對唱時,她認識了那涯屯現(xiàn)在她的丈夫許漢德。兩人雖然不是同一國家的人,但因山歌情緣,使他們的心穿越國界相連在一起。那一年,黃玉蘭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與許漢德結(jié)了婚。黃玉蘭不僅手腳勤快,而且能吃苦耐勞,深得許家人的喜歡。黃玉蘭育有兩男兩女,他們子女都成家立業(yè)。早在1980年,為了脫貧致富,黃玉蘭與丈夫一起制作釀酒、做豆腐來養(yǎng)豬。少的養(yǎng)10頭,最多的養(yǎng)50頭,家境日見殷實。2008年冬季,黃玉蘭家建起了那涯屯第一個樓房。
如今黃玉蘭年事已70歲的老人了,但她對山歌的情懷依然不減。近年來,只要有空,她就教黃玉蘭在唱山歌
本村的村民唱中越兩國山歌,她已培養(yǎng)出5對男女歌手。只要兩國邊民有喜事互相走動,她就帶上歌手們與越南山歌手對歌,而且經(jīng)常一對歌就是通宵。于是,黃玉蘭成了中越兩國邊民中的“山歌王”,被村民譽為“中越兩國文化交流使者”。2011年秋,中央電視臺第四頻道記者到碩龍采訪,還專訪了黃玉蘭。她告訴我們,她老家是越南高平省崇慶縣弄留村,全家人有九口,兄弟姐妹三男四女,她排行老七,深得父母寵愛,雖生活較艱辛,但父母仍送她上學讀書,在崇慶縣中學讀高中畢業(yè),那時17歲是個芬芳的姑娘。
俗話說,是親戚,不串門就疏遠。她說,昨黃玉蘭唱哈嘹山歌
天家在越南的表妹帶上兒子劉忠駿前來串門。兩年不見,在越南海防天安公司任職的劉忠駿則與表弟表兄在酒桌上高興地猜碼。黃玉蘭的丈夫參加村里的舞獅隊舞獅去了,黃玉蘭則與表妹拉起了家常事。談著談著,她兩姐妹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親戚同桌來喝酒,子孫來往真歡喜。隘江德天近越南,山上地下都通路。德天瀑布天下知,山水風光同桂林。成千上萬游客來,隘江邊城有吃玩。”裊娜的歌聲隨著清風越過河的對岸,飄向遠方……
俗話說,三十晚的火,十五晚的燈。在中國春節(jié)期間,十五元宵節(jié)最主要的活動是元宵之夜賞月看花燈,還有舞龍、舞獅子,而在越南,元宵節(jié)的重頭戲是大伙在中午吃頓“開年飯”,這是越南的傳統(tǒng)習俗。
黃玉蘭說:“一個傳統(tǒng)習俗的形成有其歷史淵源。至于越南人在元宵節(jié)吃‘開年飯’,這是越南村民認為元宵節(jié)象征著大年已經(jīng)過完,大家要用心投入工作。于是元宵節(jié)中午,一家人一定要團聚在一起吃餐開年飯,為家人鼓足士氣,祝福老人平安身體健康,祈福年輕人工作順利小孩子讀書進步!
黃玉蘭說,她老家表妹家的“開年飯”和越南所有的家庭一樣,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過的。當然,為了把“開年飯”搞得更加熱鬧,有時,侄子劉忠駿還邀請一些同事和朋友前來參加。越南人認為,“開年飯”搞得越熱鬧,接下來這一年的工作就會越順利。侄子家人口多,同事朋友也多,因此,表妹家每年的“開年飯”都要有幾十人共享,常常將并不寬敞的屋子擠得實實的,擺放的三張大桌圍坐得滿滿當當,歡聲笑語在屋子里蕩漾。
“開年飯”不亞于除夕夜的豐盛大餐,有扣肉、粽子、年糕、白切雞、粉絲湯……諸多菜品擺放在桌子上,與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別無兩樣,但這些菜品都是絕對地道的越南做法。
粽子是“開年飯”不可缺少的食品。越南人認為,過年吃粽子可以暖胃,強身健體。在越南還流行這樣一句諺語:“大粽子,大團圓,糯米黏黏,感情深深!币虼,過年吃粽子在越南也是歷史悠久,家家都要包上十幾斤甚至五十斤的粽子,作為春節(jié)走親戚送禮佳品,這些粽子要用柴火煮幾十個小時才熟透,而煮熟晾干的粽子可以保存半月不變質(zhì)。
扣肉也是越南每逢節(jié)日必備的一道名菜,類似于梅菜扣肉,制作很考究。盛上桌吃的扣肉不用碟裝用大碗,顯得氣派大方。
黃玉蘭的四女許美萍說,她每年都參加表哥家的“開年飯”,但這并不是為了吃,主要是感受越南人熱愛生活的那種氣氛,在這樣的聚餐中,每個人的心頭都紅紅火火,每個人的臉上都笑意融融……
經(jīng)過三年新春走邊關的采風問俗,我們對中越邊境的風俗傳統(tǒng)節(jié)日進一步了解與認識,風土人情基本相同。
先講節(jié)日。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國家法定的節(jié)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等。與中國人一樣,陰歷的春節(jié)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在越南民間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lián),幡旗爆竹大粽粑!币馑际谴汗(jié)到了,要為過節(jié)準備豐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門口貼上大紅對聯(lián),高高的幡旗隨風飄揚,爆竹鳴響。從這句民謠中,可見越南人對春節(jié)的重視程度。
越南人過年很講究規(guī)矩。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他們也有守歲的習慣。除夕夜,人們通常睡得很晚,合家等待新年鐘聲敲響第一下那神圣的時刻。在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忙著煮粽粑,孩子們圍著鍋臺,焦急地等待粽粑煮熟。供桌上,香火繚繞,擺滿了各式供品。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一家之主要率領全家祭拜神靈然后祭拜土地。越南人認為,每年上天都要派一名神靈來看管人間。除夕神靈交接,祭拜神靈是迎新神送舊神,祈求神靈保佑全家老少四季平安。
除夕夜,越南人還有“求綠”的風俗。一般有兩種“求綠”方式。一種稱為“采綠”。通常從寺廟祭祀返回時,老百姓采摘下一根帶有綠葉的樹葉帶回家,寓意為采集天地神靈賜給的福綠。這根樹枝拿回去以后,插在祭壇前,直到樹葉枯殘為止。另一種稱為“香綠”。不少人在寺廟祭祀時點一把香,站在祭壇前禱拜,然后再把點著的香帶回去供奉在祖先祭壇或灶王爺祭壇的香爐上。據(jù)越南民間傳說,香火象征興旺發(fā)達。為此,返回時,常常遇上刮風,香火燃燒加快,人們認為這預示一年萬事如意。
越南人也過灶君節(jié)。灶君也稱為“灶神”(灶王爺),他的任務是客觀地記錄下這個家庭所發(fā)生的事。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灶君節(jié),這一天灶君要去拜謁玉皇大帝,報告在人間的所見所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奉灶君,有的地方還供上一條活鯉魚,傳說鯉魚是灶君上天的坐騎。供畢,人們將鯉魚往江河或湖泊里放生,鯉魚將化為龍送灶君上天。
中秋節(jié)也時越南人較為重視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月餅、賞月、觀花燈、舞獅子等,在農(nóng)村,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越南人稱為“唱軍鼓調(diào)”。軍鼓調(diào)多以情歌對唱為主,也有日常生活內(nèi)容。相傳古時,越南軍隊常以擊軍鼓對歌供士兵娛樂,后傳入民間。所謂的軍鼓實際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鐵桶,在村頭立兩根柱子,用麻繩或銅絲繩將桶繃緊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繩子使其發(fā)出“咚咚”的響聲,男女雙方各站一邊,邊敲邊對歌,笑語歡歌匯集在一起,氣氛歡快熱烈。一些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建立感情,確立戀愛關系。
再說崇拜祖先。越南人也和中國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
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guī)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后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越南人每家每戶都設有神龕、神臺、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神靈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
在城里,由于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墻上釘塊板或使用柜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祀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祀兩邊還上貼有對聯(lián),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fā)榮華福貴春!钡。
越南人視祭祀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yǎng)育之恩。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
春節(jié)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jié)從大年三十晚到大年初三,三天期間,祭壇是香火繚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
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xiàn)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孫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nóng)村,這一習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通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祀,以求祛災降福。在農(nóng)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樁等。人們在老虎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祭祀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通崇拜四季常青、樹繁葉茂的古樹老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jīng)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jīng)常有人在大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邊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焦于此。這點同廣西人一樣,認為一草一木都有神,山有山神,樹有樹神,起源來自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
宗教信仰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等就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tài)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量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jié)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jīng)。
中越邊民歷來是人緣相通,文緣相通,民心相通的良好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在隘江村委辦公樓旁,有一間樓隘江村衛(wèi)生所房是隘江村衛(wèi)生所,醫(yī)生名叫梁朝東,今年53歲,國字臉,中等身材,穩(wěn)重,很健談。他每天早上到衛(wèi)生所開門就診,來看病的有八、十個人,下午很少有人來看病,他就在家里務農(nóng)。20年來,梁醫(yī)生接診醫(yī)治病人7萬多人次。他憑著過硬的醫(yī)術(shù)和高尚的醫(yī)德,治好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越邊民,贏得了兩國邊民的尊敬和愛戴,鄉(xiāng)親們叫他“梁大夫”,歸春河對岸越南的上拉、下拉屯邊民則稱他“哥毛”(壯話:兄弟)。
歸春河從隘江村前蜿蜒流過,河對岸就是越南下瑯縣名龍社區(qū)上、下拉屯。在20世紀60年代,梁朝東的父親就是中越邊民熟悉的老中醫(yī)。1996年春,梁朝東被父親送到大新縣衛(wèi)校讀書,畢業(yè)后在父親的幫助下,在家里開了一間門診,邊境建設大會戰(zhàn)后,村委動員他搬入村衛(wèi)生所,他繼承父業(yè),為兩國邊民治病。診所的開辦,不僅方便了附近村民看病,也吸引了越南下瑯縣和崇慶縣的不少患病邊民前來求醫(yī)問診。
梁朝東的醫(yī)術(shù)雖比不上縣城大醫(yī)院里的醫(yī)生那么全面,但對發(fā)燒感冒、皮膚過敏等一般常見梁朝東醫(yī)生在看資料病的診治是綽綽有余。2010年11月27日早上7時,越南下拉屯26歲婦女趙氏患皮膚過敏癥,全身皮膚起風團,奇癢難忍。她過河找梁朝東看病。梁朝東仔細檢查了她的病情后,給她打針開藥,不到兩小時,身上就不癢了。趙氏逢人就說:“中國‘哥毛’治病,比越南公家醫(yī)院的醫(yī)生管用。”越南上拉屯70多歲的村民言志剛患嚴重風濕病,臥床不起近3年,他的家人到處求醫(yī)問藥無效。他前來找梁朝東求醫(yī)。梁朝東問詢老人的病情后,當即開方抓藥,得知方志剛家庭比較貧困,每次抓藥都少收十幾塊錢。經(jīng)過3個多月的診治,老人病情逐漸好轉(zhuǎn),能起床行走,生活也能自理。言志剛老人對本屯人說:“ ‘哥毛’治病,收錢少,好得快!痹侥线吤裾勂鹆撼瘱|便會豎起拇指,稱‘哥毛’是個好村醫(yī)。梁朝東給越南邊民治病,如果病人一時沒錢就賒賬,什么時候有錢什么時候再給。其實,梁朝東家里也不寬裕,贍養(yǎng)七旬的父親,供兩個女兒上大學和讀高中的兒子,都靠他邊行醫(yī)邊種地及妻子在德天景區(qū)做生意來支撐。梁朝東說“開診所不是為了發(fā)財,而是解決兩國邊民看病難問題!
在為越南邊民治病過程中,梁朝東認識了不少越南“哥們”并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上拉屯的阿澤就是其中之一。阿澤所住村屯,正好與梁朝東住的村莊隔200多米的歸春河相望。阿澤今年48歲,當兵時在部隊曾擔任助理衛(wèi)生員,對中醫(yī)“望、聞、問、診”略知一二。平時阿澤也給村民看病,經(jīng)常來向梁朝東拿藥,并向其請教醫(yī)術(shù)。一來一往,兩人變成了好兄弟,逢年過節(jié)相會,都要喝上幾杯酒。
梁朝東把越南邊民當作親兄弟姐妹看待的情意,贏得了他們的敬重。附近的幾個越南村屯,凡有紅白事殺雞宰鴨,總忘不了邀請梁朝東去坐上席。
2003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越南上拉、下拉屯習俗的“土地廟生日”。那天,全村殺雞宰鴨供奉土地神。就在前一天,梁朝東就接到口信,請他傍晚過河參加聚餐。豈料那天一大早梁朝東有事去南寧,返回途中車子拋錨耽誤了時間,本以為太晚了聚餐已經(jīng)結(jié)束。但回到家時,上拉屯的幾位邊民還在家里等候他,整整等了五個小時,當他到了上拉,已是夜里10點鐘,盡管桌上的飯菜都冷了,但還沒跟“哥毛”碰杯的村民都不愿回去。見此情景,梁朝東頓時熱淚奪眶而出,當他舉起酒杯時,哽咽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在采訪中,我們還聽到隘江小學校長梁文勝講到中越邊境村民都喜歡唱山歌的習慣,在春節(jié)或歌圩儂垌都舉行山歌對唱或比賽,中越邊民同唱傳統(tǒng)的“哈嘹歌”。正是同飲一條河水,同唱哈嘹歌風情文化的真實寫照。
據(jù)老人說,“哈嘹歌”是個民族風情文化,有幾百年的歷史,主要流行于中越邊境的村屯。越南籍村民黃玉蘭老人告訴我們,“哈嘹歌”在越南流行的地域比較廣,分別在高平省的下瑯、伏和、廣遠、茶靈、崇慶等五個縣的村屯,繼而流傳到中國,在廣西靖西縣潤華里的一個村和大新縣碩龍鎮(zhèn)、下雷鎮(zhèn)的邊境接壤村屯。
“哈嘹歌”為二聲唱,曲調(diào)高亢,婉轉(zhuǎn)動聽,歌詞七言二句,講究押韻。歌詞采用比喻(明喻、暗喻),夸張、擬人、對偶等修辭法,其言淺理深,含蓄幽默。
“哈嘹歌”原為未婚男女青年為互相表達愛慕之情,以歌傳情,后來注入不同時代的氣息發(fā)展到喜慶的祝愿,歌唱美好親情、愛情、感情,以及勞作的樂趣和豐收后的喜悅。也可以歌頌和宣傳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黃玉蘭老人說,“哈嘹”歌在“文革”時期被當封資修來批判而中斷,已有兩代人不時興了。現(xiàn)在,年輕一輩絕大多數(shù)不會唱“哈嘹”歌,只有那些六、七十歲的老人才會唱。昔日那些歌手、歌師屈指可數(shù),寥寥無幾,如果不給予挖掘,挽救,保存和傳承,
一民間藝術(shù)文化遺產(chǎn)可能在不久的時間內(nèi)失傳乃至滅絕。
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大新縣已把碩龍隘江“哈嘹歌”列入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項目。把“哈嘹歌”當作壯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來保護與開發(fā),相信不久人們會聽到“哈嘹歌”的歌聲。
說起儂垌節(jié)唱越南村民擺渡來隘江村走親
“哈嘹”歌,黃玉蘭方英才這代老人不會忘記隘江村以前每年儂垌節(jié)青年男女到“燈草嶺”高唱“哈嘹”歌的動人情景。黃玉蘭18歲那年從越南到中國隘江過儂垌節(jié)在燈草嶺唱“哈嘹”歌時才與現(xiàn)在丈夫許漢德認識結(jié)婚的。隘江村的儂垌節(jié)是在每年農(nóng)歷6月上旬按十二地支逢狗逢豬這兩日的生肖里擇吉一日為儂垌節(jié)。每到儂垌節(jié)那天,周邊下雷鎮(zhèn)仁惠巷口仁隘新豐靖西市華麗村,還有越南下瑯縣名龍社區(qū)等地的男女青年都趕來參加山歌對唱。儂垌歌圩就設在“燈草嶺”上,因為燈草嶺上有松樹杉木參天,有綠色草坪。青年們則到燈草嶺對唱山歌談情說愛,老人則在家里忙著殺雞鴨設宴招待前來參加儂垌唱山歌的客人。男孩帶女孩或女孩帶男孩來家吃飯,家里老人極為高興,因為兒女已有了朋友(意中人)。晚飯過后,青年男女又在家里繼續(xù)唱山歌到凌晨1、2點才休息。老支書回憶說,他14歲就跟著大姐方英蘭去燈草嶺聽大人們唱山歌,那歌聲,有高有低,那節(jié)奏,有快有慢,那場景,人人滿臉堆笑,個個喜氣洋洋,熱鬧極了。
采訪結(jié)束后,在方老家吃午飯,方老帶我們到那涯屯的河堤上觀看歸春河的風景。此時正是越南村民擺渡來隘江村走親
下午1時,我們看到越南上拉下拉屯的男女青年,一撥又一撥地擺渡來到隘江村走親訪友,絡繹不絕。在歡樂祥和的春節(jié)氛圍里,方老多次挽留我們多在隘江幾天,好在明天正月初四帶我們到越南那邊,一起過他們的送神日,領略越南的風俗人情。因周記者初四上班要趕回南寧而謝絕。我們說,后會有期,明年正月初三我們再相會隘江,到越南上拉下拉屯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親身體驗越南邊民過年的風情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