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專題 > 時政 > 改革先鋒風采 > 要聞 > 正文 |
申紀蘭:不忘初心,把根永遠扎在農(nóng)村大地上 |
2018年12月28日 08:44 來源:新華網(wǎng) 編輯:陸權(quán)香 |
申紀蘭(中)在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和村民交流(2011年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新華社太原12月25日電(記者呂夢琦)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發(fā),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后,申紀蘭4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nóng)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生不曾離開勞動,即便89歲高齡,每天還是力所能及地參加勞動。 “要和鄉(xiāng)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扎在農(nóng)村大地上!彼f,這是她的初心。 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山南底村,是全國唯一連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人,一生堪稱傳奇。 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人大代表申紀蘭在報到(1954年9月攝)。 新華社發(fā) 她嫁到西溝村時才18歲,婚后第六天就下地干活,一生信守“勞動就是解放”。 上世紀50年代,她帶著十幾個姐妹加入互助組,和男人一樣種樹開荒,把男女“同工同酬”變成了現(xiàn)實。至今,村里仍流傳著這樣的“斗爭故事”: 春播快開始了,成堆的糞要往地上勻。婦女裝一天糞7分工,男人挑、勻一天10分工。干了一天,婦女們都想挑糞勻糞。男人不愿意,就比賽。一樣多的人和地,男人休息了,婦女不休息,不到晌午,婦女們都勻完了,有的男人還沒勻完,連最反對同工同酬的男社員也說:“該提高婦女的底分了! 1983年,西溝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迎來改革開放后的新起點。2年后,申紀蘭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辦起了平順縣第一個村辦企業(yè),西溝村逐漸走上了快速發(fā)展道路。 現(xiàn)在,西溝村有集體企業(yè)4家、民營企業(yè)12家。2018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210萬元,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9800元。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