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wǎng)訊(記者 莫韶華)“棉花沒娘,越拉越長。就是這棉花絮養(yǎng)活了我們一家人!3月12日上午,在位于鄭州市北環(huán)徐寨村北門附近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彈棉花店鋪里,大河網(wǎng)記者見到了今年51歲的王鳳英和她50歲的老公李冠軍,夫妻倆省吃儉用靠彈棉花做棉被的手藝在鄭州安家落戶,早已給兩個兒子在鄭州買房結(jié)婚,他們也當上了爺爺奶奶。
14年前 負債累累舉家來鄭只為還清債務
店面普通,門頭簡單,沒有絲毫裝修的痕跡。門口一臺縫紉機,屋里一個大平臺、一臺彈花機、一臺一體縫紉機,還有堆得滿滿當當?shù)牟计ズ兔藁,在別人看來這個店面很不起眼,卻陪王鳳英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2005年,來自周口鹿邑農(nóng)村的王鳳英和李冠軍,當時因為辦養(yǎng)雞場失敗賠了五六萬塊錢。對于本就一貧如洗的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當時我們就覺得一輩子也翻不了身了,辦場本來就是到處湊來的錢,又賠了個精光,哪有臉見親戚和鄉(xiāng)親,三個孩子也不大,我是活不成也死不了。”
想起當年,王鳳英眼泛淚光,“那時候家里條件太不好了,天天都可急”。后來在鄭州打工的哥哥嫂嫂勸王鳳英,“樹挪死人挪活,你們把家里的設備全賣了來鄭州吧,不要給自己留啥后路,在這好好干”。想著上有老下有小,拖家?guī)Э谂艿洁嵵,王鳳英害怕生活無法維持,但是眼前又沒有一點好的出路,她猶豫再三對嫂子說,“我得還債,只要一天能掙100塊錢我就去”。
帶著一家人來到鄭州后,王鳳英幫著哥嫂開始了做網(wǎng)套棉被的營生,李冠軍四處打零工貼補家用,誰知道彈棉花一彈便是14年。
為兩個兒子安家結(jié)婚 用手藝和質(zhì)量回饋客戶
“我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兩個兒子,他們都很聰明,但是小時候家里條件太差沒能力供他們上學。兩個孩子都是小學畢業(yè),但是能算賬!蓖貘P英提起兒子充滿愧疚,“當時,他們還要幫我干活養(yǎng)家,倆孩兒都很懂事,只有他們妹妹上學了,現(xiàn)在正在讀大二,也算是圓了我的心愿!
2013年,王鳳英和丈夫李冠軍不僅還清了債,加上多年省吃儉用,還攢了40萬塊錢,倆人便在鄭州同一個小區(qū)里交了兩套房子首付的錢,“孩子長大要結(jié)婚,我們那時候一窮二白,我總覺得虧欠孩子,最起碼得給他們一個家!蓖貘P英說。
如今夫妻倆生意越做越紅火,大兒子開大吊車,二兒子裝空調(diào)修家電,兩個媳婦也都在上班,“一家人都掙錢”,王鳳英高興得合不攏嘴,說:“俺做夢也想不到我們能在鄭州安家落戶,現(xiàn)在兩個孫子也都健健康康,馬上都要上幼兒園了!
王鳳英告訴記者,前幾年市民都是購買成品被,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棉被,他們使用的是新疆棉花,純棉被套,主營成人被、學生被、兒童被,“我們做的被子蓋上舒服、輕便還不燒身”,因為為人實在,不短斤少兩,手藝和做工都可圈可點,回頭客也越來越多。
“一年當中,9—11月是最忙的時候,有時俺倆一站就是一整天,晚上還要加班,但是掙錢有勁,一天下來能掙個千把塊!爆F(xiàn)場,王鳳英和李冠軍用20多分鐘就做成了一條棉被,你彈花、我裁布,你壓被芯、我縫被套,操作嫻熟,配合默契。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李冠軍儼然已經(jīng)是操作縫紉機的老手!艾F(xiàn)在啥都是機器,不像我們那年代,納個被子在地上坐半天,針腳還是稀松。”李冠軍不善言語,卻是王鳳英的好幫手。
“城市彈棉花的不多,一傳十、十傳百,經(jīng)常會有新客戶慕名而來!泵藁◤椀煤脡耐貘P英一眼就能看出來,彈得好的棉花絲縷明顯、紋路柔順,用手摸著順滑,接縫緊密。王鳳英拿著磨版壓磨棉花里兒,說:“這一個磨版有五六斤重,要仔細壓磨才會整齊!
然后便是給彈好的棉花套網(wǎng)套,“將彈好的棉花固定好,不然時間長了會松散而且隨著折疊頻率的增加也會變形”。
當被記者問到為什么會對生活充滿信心時,王鳳英說:“我們都是農(nóng)村人,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我的經(jīng)歷讓我明白,人只要肯干不懶,只要不失去信心,總有一天日子會過好的。”
接下來,王鳳英打算開一家網(wǎng)店,慢慢跟著兒子學著操作,“咱也得跟上形勢,好多顧客來做被子都說,你也開個網(wǎng)店,我們幫你宣傳宣傳,2019年開網(wǎng)店就是我們的目標”。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