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讓我們來認識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的一對母子。
母親的名字叫尼瑪,旁邊是她的兒子哈達布和。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xiāng),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大漠戈壁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一守就是一生。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也不靈便,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線。如今,兒子哈達布和接過了母親薪火相傳的守邊“接力棒”,傳承著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xù)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這里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與戈壁,和偶爾出現(xiàn)的幾頭駱駝。很難想象,在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tài)的戈壁上,行駛了40分鐘,記者終于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這天一大早,哈達布和就接到了當地邊境派出所的電話,問他能否出門巡邏一次,看看邊境線上的情況。
盡管尼瑪老人上了年紀,腿腳有些不便,但隔一段時間,也會和兒子出去巡邊,這次,她和兒子一起,帶記者去她40多年來默默堅守的邊境線上再走一走。
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尼瑪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里也買上了汽車,巡線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一路顛簸著行駛了大約半個小時,終于來到了巡線的第一站——潛伏哨所。這樣的小山包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過去,尼瑪就在這里站崗放哨。
盡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zhí)意要走上去看一看。她告訴記者,站在這里可以觀察駱駝和羊群的蹤跡,再用望遠鏡,更是可以清晰地看到邊境線以外的情況。
確定周邊沒有可疑情況后,繼續(xù)往邊境線走,這里是老人以前放駱駝的草場。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里一邊放駝,一邊巡線。時間久了,她有了自己的一套偵察方法。
而現(xiàn)在,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里的駱駝便可以散養(yǎng)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