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8月6日訊(記者龔正龍、劉萍 見習記者崔叢叢)今天,備受期盼的“和合共生 ——臨漳鄴城佛造像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正式開展。該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lián)合主辦,河北省臨漳縣人民政府協(xié)辦。這是繼“江口沉銀”“禮出東方”“漢世雄風”等展覽之后,中國國家博物館再次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考古發(fā)掘展覽,也是2012年鄴城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發(fā)掘、修復成果的首次系統(tǒng)性展示。
東魏天平四年的法敬造菩薩像、北齊坐佛七尊像、北齊思惟五尊像、北齊菩薩坐像……記者從展覽主辦方獲悉,本次展覽以“和合共生”為主題,共展出各類文物171件(套),其中包括自北魏至唐代的131件造型精美、技藝精湛的佛教造像精品。主要通過“玉石梵像”“鄴都樣式”和“佛韻至美”三個單元,分別從造像的本體解讀、風格演變及藝術特色三個視角引領觀眾欣賞展品、了解鄴城出土佛造像的地域特色。主辦方介紹,這些佛教造像面容、儀態(tài)、服飾等均顯示出強烈的中國文化元素特征,是中國古代美學精神的精彩呈現(xiàn)。特別是獨具特色的“龍樹背屏”造像樣式,利用當地色白而潤的特有石材,采用中國傳統(tǒng)透雕技藝,賦予佛造像獨特鮮活的生命力,展現(xiàn)出全新的風采。這些佛造像不僅在藝術上堪稱精品,更是佛教中國化歷程的代表和縮影。
鄴城,位于臨漳縣,舊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稱。2012年,考古工作者搶救發(fā)掘了建國以來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鄴城遺址東郊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各類佛造像2895件(塊),揭開了別具特色、獨樹一幟的“鄴城風格”佛造像藝術的面紗。這批佛造像多為漢白玉材質,保留有貼金、彩繪,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和唐代。專家介紹,這批佛造像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鄴城地區(qū)佛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本。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