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拔河,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押加,押加其實是一種趴著拔河的體育項目,就是兩名比賽者分別趴在場地兩端,二人的脖子上套上同一根長綢布,分別向相反的方向拉爬,拉過指定區(qū)域者即為勝出。押加在藏族地區(qū)最為流行,因此也叫做“藏式拔河”,藏語名為“浪波聶孜”,意為大象的脖子。
藏族人民因為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將大象視為吉祥之物,崇拜大象的力量,加之這項運動拉爬的動作形如大象,因此這項特殊的拔河運動也叫做“大象拔河”。
藏族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押加比賽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來源于牛拉犁時奮力向前的勞作過程。據(jù)說藏族英雄格薩爾王在攻打達惹、羅宗國后返回途中,發(fā)現(xiàn)上千頭的牦牛,便采取這樣的拔河方式對其進行分配。他下令百姓每人能拉多少就得多少,從而使許多貧苦百姓有了生計。為了紀念格薩爾王,草原上興起了這項體育活動。
在藏族聚居地區(qū)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兩個藏族小伙同時喜歡上了一個藏族姑娘,兩個小伙子互不相讓,姑娘也不知如何選擇,于是聰明的藏族姑娘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兩個藏族小伙子進行押加比賽,誰贏了就嫁給誰,經(jīng)過一番較量之后,勝出的小伙子迎娶了這位美麗的姑娘。
現(xiàn)在的藏族地區(qū),押加比賽的開展仍然很普遍,節(jié)假日時各地都會進行押加比賽。農閑時,在牧場或田間,人們把背帶或腰帶連在一起,以游戲的形式練習或進行比賽。因為押加比賽的規(guī)則、設備較為簡單,較好實現(xiàn),加之又沒有年齡和性別的限制,使得這項活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項易于開展的民族體育項目。
場地及器材
比賽應在平整硬質地面上進行。
比賽場地為長方形,長9米,寬2米。場地的丈量從界限的內沿量起。
界線:
比賽場地應有明顯的標線,兩條長邊為運動員比賽限制線。各線寬均為5厘米,場地四周至少2米以內不得有任何障礙物。
中線:
連接兩條邊線的中點,畫一條與邊線垂直的線為中線。
決勝線:
距中線兩側各1.2米處,各畫一條與中線平行的線為決勝線。
帶子:
長6.5米,用紅色綢緞(幅寬1.2~1.6米)制成。帶子兩端呈圓環(huán)形,圓環(huán)周長為1.0~1.10米。帶子中間系一條可移動的、并有適當重量的墜條,作為判定勝負的標志。
護墊:
為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2厘米的海綿,以軟布包裹后,固定在帶子兩端圓環(huán)處的受力處,用于保護脖頸。
標志帶:
用于鑒別雙方運動員的比賽綢帶,標志帶為兩種不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