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富川 “明城”花燈高高掛
辭別鳳溪,抵達富川縣城時,一種“到家”的感覺油然而生。遙想古時,當(dāng)風(fēng)塵仆仆的商賈、遷客們仰頭面對富川巍峨的城門時,心中那顆飄忽的心,也會在瞬間安定下來吧!
當(dāng)?shù)厝藢⒏淮ɡ铣欠Q為“古明城”。據(jù)專家考證,富川古稱“馮乘”,為避戰(zhàn)亂縣治曾長期設(shè)于相鄰的鐘山縣境內(nèi)。如今的富川縣城所在地,原來不過是臨水(富江)岸邊一座小村寨。隨著客商、官差南來北往日益頻繁,這座既通陸路又通水路的村寨很快便熱鬧起來,成為遠近聞名的鹽埠、驛站。
到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富江邊這個驛站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超過了遠在鐘山的縣城。于是,縣太爺奉命遷址。
由于時間倉促,新縣城的城墻只能壘土夯筑,被人笑稱為“土城”。到明萬歷年間,立穩(wěn)腳跟的富川人改用青磚將城墻護砌起來。清乾隆八年(1743年),覺得青磚城樓還不夠安全、氣派,又改用大青方石砌筑。
穿過幽暗的古南門拱道,向在城樓邊閑聊的幾位老人問路時,年過七旬的退休干部老唐熱情起身,充當(dāng)向?qū)В宦吩敿毜貫槲抑v述老城的格局與變遷。
古明城原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東門叫“升平”,南門稱“向日”,西門為“泰定”,北門曰“迎恩”。每座城門均以八百多塊大青方石構(gòu)筑,堅固異常。如今,除西門已毀外,其余三座城門基本保存完好。
富川,當(dāng)為廣西保存古城門最多的縣城!
城門間以兩條十字花街相連,街面隨處可見用鵝卵石鑲嵌的象征富貴的銅錢圖案,象征幸福與光明的太陽圖案,以及呈條幅放射狀的車輪圖案。據(jù)說,這是前人為了讓后代牢記:祖上當(dāng)年是乘驛車沿古道遷徙而來,在尋求財富與幸福的旅程中歷經(jīng)千山萬水、千辛萬苦……
踩著街上一個個“銅錢”“車輪”信步走來,每過一百來米,便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柱樓閣立于民居之間,造型頗似戲臺。一問老唐,才知這叫燈樓,也稱神樓。
燈樓的功用在于掛花燈。按當(dāng)?shù)亓?xí)俗,每到農(nóng)歷正月初十,街上居民不論貧富,只要家中上一年添了男丁,都要趕在凌晨登上燈樓,掛一盞寫有新生兒生辰八字的花燈。誰家花燈漂亮、大氣,誰家的臉上就倍增光彩。
舊社會重男輕女,生女兒的家庭沒有資格掛花燈。如今移風(fēng)易俗,女孩家照樣理直氣壯上燈樓上掛燈。區(qū)別在于,男掛龍燈,女掛鳳燈。
老唐笑道:“如果正月初十到元宵節(jié)期間來富川,你就能看到燈樓上張燈結(jié)彩、龍鳳呈祥,漂亮極了!”
行至東面“升平門”分手時,聽說我此次瀟賀古道之行只重點考察了3個點,老唐不無遺憾地感慨道:“古道上底蘊深厚的地方還多得很哩!富川的福溪、油沐、秀水,八步的賀街、客家圍屋,昭平的黃姚古鎮(zhèn),都各有各的精彩。有時間,你一定要繼續(xù)走、繼續(xù)看!”
上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