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小品
吳敏朝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边@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江南春》。說的是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人文薈萃,有好景也有好詩。我年輕時,曾在南京學習生活過,在節(jié)假日里,喜歡踏著唐詩宋詞的平仄韻律去尋訪春天的蹤跡。
“南朝四百八十寺”,雞鳴寺是首寺,是南朝時期的佛教中心。雞鳴寺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300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和皇家寺廟之一。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并御題“雞鳴寺”。自此,雞鳴寺就活在胡適的詩里,郭沫若的墨寶里,朱自清的散文里,徐悲鴻的畫里。
春日里踏訪雞鳴寺,我入得山門,便看見“古雞鳴寺”匾額,這是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登臨寺院時題寫的。沿著臺階拾級而上,登上山頂,極目四望,煙雨朦朧。
臺城是東晉和南朝諸代朝廷舊址,是當時的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中心,代表了“六朝金粉”的興衰。六朝以后臺城在歷史上屢遭破壞,使臺城無跡可尋,但卻名揚天下,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來到金陵,總忘不了來臺城憑吊一番,留下了不少難忘的詩詞。最著名的是晚唐詩人韋莊的《臺城》詩:“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焙笕烁鶕f莊的這首詩,將玄武湖之柳與臺城連在一起,并將雞鳴寺后的一段明城墻附會為臺城。
我行走在城墻上,尋找歲月的歌。玄武湖一湖的煙雨,籠罩著歷史的河。那六朝的身影,嫵媚地飄過,是誰把光陰消磨,岸邊萋萋芳草,掩埋了六朝那最后一絲婀娜?床槐M的滄海桑田,說不完的古往今來,昔日繁華都已淪落。今天的臺城一路花如霧,微雨落紅無數。湖堤翠柳,草長鶯飛。彈指年華,問誰還認得舊時路?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薄督洗骸分,這首《泊秦淮》是杜牧關于南京的另一名篇。
秦淮河,南京的母親河,造就了南京的文化積淀,給南京留下無數美妙的畫卷。
秦淮河有今天的文化底蘊,與東晉開國元勛王導,及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的謝安這兩個世家大族有關。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住在秦淮河南岸的烏衣巷里。那時的秦淮河畔,王侯將相往來,文人騷客出入,珠市教坊名伎聚集,是一個興旺之地,也是個胭脂之地。到了唐朝,建都長安,政治、文化中心西移,秦淮河沒落了。所以,當中唐詩人劉禹錫來到秦淮河畔,想一睹王、謝舊時盛況,但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到了南宋和元、明、清,朝廷在秦淮河北岸建立了江南貢院,供全國的讀書人前來考試用,天下文人薈萃于此,秦淮河又繁華起來。
紅塵繾綣,時光漫漫。當我行走在煙花三月的江南,行走在細雨濛濛的秦淮河畔,多少往事煙雨中。
賞心亭,是宋元時期的金陵第一名勝,坐落于秦淮河盡頭的西水關,歷代文人均有登臨懷古。
對賞心亭最具情懷的當屬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他曾三登賞心亭。乾道四年(1168年),辛棄疾任建康府通判。當時他南歸已七個年頭,而他向往的抗金救國事業(yè),卻毫無進展。有一天,他登上賞心亭,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詞。當年曾經“氣吞萬里如虎”的辛棄疾,此時壯志難酬,只能在詞中慨嘆南宋的國勢江河日下,吊古傷今。
春天,我行走在嵌滿唐詩宋詞的南京土地上,沐著如絲的細雨,醉在翰墨飄香的春風里。雨,濺起了串串詩句;風,吟出了悠悠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