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繭收購穩(wěn)住銷路
雨大、坡陡、路遠、彎多,到大山里的平孟鎮(zhèn)那萬村上樓屯很不容易。七彎八拐,一幢水泥房矗立路邊,這是貧困戶農氏花今年新建的,有120多平方米。
農氏花正在屋內避雨,手機響了。一瞧,“小蠶代訂群”來消息了:“第三批秋蠶要報啦”“幫我報10克”“報4克”……農氏花連忙發(fā)了條消息“我報6克”。上一批蠶繭剛賣,賺了1660元,農氏花說:“銷路不愁,我就能放心地買蠶種搞養(yǎng)殖!
說起來,4月初農氏花還打過退堂鼓。當時她吭哧吭哧把蠶繭扛到鎮(zhèn)上,滿以為能有個好收成。沒承想,往年二十五六元一斤的收購價,今年只有十二三元。受疫情影響,市場對蠶繭需求不旺,價格持續(xù)低迷,農氏花只好把蠶繭扛回了家。
恰在此時,村干部們挨家挨戶發(fā)宣傳單,除了提醒做好疫情防控,還帶來一個好消息:縣里落實蠶繭收購保護價政策,最好的一等化蛹蠶繭每斤20元,差價部分由縣政府和蠶繭收購企業(yè)各承擔50%。截至目前,那坡縣內絲綢企業(yè)以保護價收購一級繭237.4萬斤,支付差價金額208.34萬元。
不僅如此,縣里還鼓勵創(chuàng)建村級便民服務公司,搭建平臺代銷代購,很多村落相繼建起了蠶繭收購站,蠶農就近即可交易。
一個穩(wěn)字暖民心。那坡縣農業(yè)農村局局長農有敬說:“‘價高隨行就市,價低保護收購’,這些政策有利于打通銷售堵點,調動農民積極性。”
從年初到現(xiàn)在,農氏花已經養(yǎng)了7批蠶,賣了1.3萬多元。這新來的6克蠶種,大概有小蠶一萬多只,要是喂養(yǎng)得當,能結繭六七十斤,一個周期,20天就能有收獲。農氏花說:“這樣幫我們,貧困帽一定能摘!”
紡織加工帶動就業(yè)
并絲、捻絲、接線、下線,馬玉奇熟練地操作著倍捻機。說起工作,她頭頭是道:“倍捻就是把機器上的紗線捻成繩,經緯線各有不同。一般說來,經線細緯線粗,經線密緯線疏,低捻接頭要打結,高捻接頭不打結。”
馬玉奇是城廂鎮(zhèn)永樂村的貧困戶,去年在那坡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培訓了3個月,眼瞅著好光景就來了,疫情發(fā)生后又沒了活計!半y不成再去打零工?一個月好賴能掙七八百元。”她猶豫不決。
公司卻沒讓她失望。3月一復工,公司負責人劉建云就招呼她們上班了?恐囬g老師傅們傳幫帶,馬玉奇很快就勝任了倍捻員這一工作。月底拿到2700元工資,她高興得心里樂開了花:“公司離家就兩里路,不光錢掙得比以前多,還能照顧兩個孩子!
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是粵桂扶貧協(xié)作項目,得益于深圳市龍崗區(qū)的支持,那坡蹚出了龍頭企業(yè)帶動就業(yè)幫扶的路子。劉建云說:“公司設立的車間,已經被認定為就業(yè)扶貧車間。截至8月,車間已安排那坡縣當?shù)貏趧恿?07人就業(yè),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3人!
破繭成蝶。如今,桑蠶產業(yè)已覆蓋到全縣9個鄉(xiāng)鎮(zhèn)127村,2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此受益。上半年,那坡縣鮮繭產量3129噸,產值1.12億元。
(原載9月26日《人民日報》)
上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