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月4日電 題:“老了,病了,更要轉(zhuǎn)起來”
——馮銅立和他的陀螺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李紫薇
一位偏癱大爺、一個能發(fā)出聲響的陀螺,構(gòu)成了山西省博物院門前廣場的一道風景。
冬日斜陽下,馮銅立抽陀螺的身影被拉得很長。身著毛線帽、燈芯絨褲和一層又一層的棉襖,他的身材高高瘦瘦,盡管才61歲,已滿頭白發(fā),身體的左右兩側(cè)是兩個極端,一半充滿力量,一半暮氣沉沉。
走到陀螺側(cè)面,左手猛地抬起鞭桿,掄一個半圓,又急速落下,鞭繩在空中留下一個斜著的問號,正正地落在陀螺的腰身上。一下又一下,陀螺轉(zhuǎn)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穩(wěn),氣流的“呼呼”聲和鞭子落地的聲音響徹廣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右臂無力地垂著,抽動陀螺時跟著小范圍甩動,右腳靠左腳拖動,走起路來一瘸一拐。
每天到下午三四點,這樣的場景就會出現(xiàn)在山西省博物院門前的廣場上,已經(jīng)持續(xù)了兩年多。很多游覽者駐足觀看,有的人還拍下小視頻,感嘆“老爺子真不簡單”。
著實不簡單。在馮銅立的指點下,記者嘗試打他的健身陀螺,五分鐘下來,腰部和手臂很酸,陀螺還轉(zhuǎn)得歪歪扭扭。除技巧外,抽動馮銅立的不銹鋼陀螺還需要很大的臂力。于是愈加欽佩這位老人,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偏癱的病人。
馮銅立的老伴介紹說,7年前,54歲的馮銅立突發(fā)腦梗,引發(fā)右半部身體偏癱,必須在家人的攙扶下才能走路,還基本喪失了語言能力,只能說出幾個簡單的詞匯。生病以前,馮銅立從太原市一家自行車廠下崗,時不時與朋友聚在一起喝酒抽煙,很少鍛煉身體,生活方式讓老伴兒頗有怨言。
醫(yī)生說,只要堅持鍛煉,右側(cè)身體的部分功能就能恢復。這句話讓馮銅立和他的家人重拾信心,出院后,他每天的生活以鍛煉身體為主,每天下午都在家附近的小廣場活動手腳!拔乙謴徒】担荒芡侠蹆蓚女兒!边@句話,他說了很多次。
5年前,馮銅立和女兒在街上溜達,看到一位白發(fā)老人正在打陀螺,女兒就買了一套陀螺回家,馮銅立和陀螺的緣分開始了。
“是陀螺給了我新生活!碧崞鹜勇荩T銅立很是興奮,“打陀螺的時候,什么都不想,就琢磨從哪里抽,怎么抽能讓它轉(zhuǎn)起來!辈恢挥X,馮銅立打了5年陀螺,除了極端天氣,每天至少一個小時。打著打著,馮銅立的陀螺加大了型號,也越來越專業(yè),由木質(zhì)陀螺變成了不銹鋼健身陀螺,由一開始的三孔小陀螺,換成了五孔陀螺。
打陀螺要用很大的臂力,為保持平衡,右臂要跟著甩動,玩家還要不斷走動,尋找抽動陀螺最合適的點位,對鍛煉身體很有益處。打著打著,馮銅立左邊身體越來越有力,右邊身體也逐步恢復,F(xiàn)在每次打陀螺,他都要用偏癱的右臂抽兩下。因為身體恢復得好,陀螺也打得好,總有人跟他交流經(jīng)驗,馮銅立的大腦得到了充分鍛煉,能說的話也越來越多。
“我爭取以后能打八孔的大陀螺,老了,病了,更要轉(zhuǎn)起來,還要轉(zhuǎn)得好!”馮銅立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