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東京奧運會|記者手記:郎平·姚明·社交距離 |
2021年07月20日 18:18 來源:新華網(wǎng) 編輯:王飛 |
新華社東京7月19日電(記者王鏡宇)靠近還是遠離,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郎平率領的中國女排和中國籃協(xié)主席姚明19日抵達東京成田國際機場時引起的兩次小小的騷動,讓這個問題又一次浮上記者的心頭。 日本當?shù)貢r間19日下午5時許,郎平、朱婷等中國女排的明星球員和教練剛剛走出國際到達出口,就讓現(xiàn)場一片沸騰。此時,距離隊伍從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發(fā)已經(jīng)過了10來個小時。 7月19日,中國女排隊員朱婷(中)抵達東京成田機場。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數(shù)十位守候在這里的媒體記者和少量的中國球迷高聲呼喊著她們的名字,為她們送上加油和祝福。因為疫情防控的相關程序還沒有完成,女排姑娘們出來之后沒有坐上大巴前往奧運村,而是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集體把行李推到機場外邊的一個指定地點,然后回到機場大樓里的某個地點繼續(xù)等待。發(fā)現(xiàn)中國女排還沒有離開,記者們和球迷們又從抵達大廳趕出來,利用隊伍在室外等待的時間繼續(xù)拍攝、采訪和交流。機場的工作人員忙壞了,他們既要指引和服務隊伍,又要提醒媒體和球迷與隊伍保持社交距離,一時之間手忙腳亂。 恢復平靜大約兩個小時之后,抵達大廳又熱鬧起來。這次是因為姚明來了,高大的姚明同中國女籃和中國男、女三人籃球隊一同出現(xiàn),走在隊伍的最后面。跟隊伍的其他人一樣,姚明也戴著口罩和透明防護面罩,面罩上還有些霧氣。他婉拒了記者們的采訪要求,但是因為隊伍“塞車”只能待在那里,幾乎所有的鏡頭和直播畫面一直對著他。 7月19日,中國女籃領隊姚明抵達東京成田機場。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在籃球隊等待的過程中,記者們擁到一位球員跟前采訪。見到原本再平常不過的媒體工作場景,現(xiàn)場工作人員如臨大敵,大聲提醒并配合手勢讓大家注意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我的同行們仿佛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屆不同尋常的奧運會,紛紛后退,與球員拉開大約兩米的距離。 這次在東京采訪,我常常糾結于應該靠近還是遠離。18日下午第一次到達機場參與采訪時,我下意識地整理了一下口罩,掃視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員,盤算著自己應該在哪里落腳。后來,看到年輕的女同事東奔西走開直播、做采訪,我被她帶動著進入到熟悉的工作狀態(tài)。但是,遇到采訪對象或熟人時,我還是會有一剎那的猶豫——應該更靠近,還是保持更大一點的距離。 兩天之前第一次從班車站換車到新聞中心,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屆不一樣的奧運會。那輛班車擠得滿滿當當,除了單位的同事之外還有一些外國同行。有那么一段時間,車里特別安靜,仿佛有那么一絲緊張的氣氛。在那樣的空間里,實在無法依照防疫要求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 那天傍晚到奧運村采訪,我又感受到新的變化。歷屆奧運會,記者辦理相應手續(xù)即可前往奧運村的國際區(qū)采訪,那是在奧運村中采訪運動員最方便的地方。這次東京奧運會,因為防疫的原因,記者們失去了在國際區(qū)自由采訪的權限。只有經(jīng)過申請并經(jīng)代表團批準,才能進入與國際區(qū)分割開的一個小小的混合區(qū),在那里保持兩米的距離采訪運動員。媒體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沒辦法,這屆奧運會有太多無奈的變化。 7月19日,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抵達東京成田機場。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靠近還是遠離?這或許也將是運動員和教練員們在東京奧運會上會經(jīng)常面對的一個問題。一位熟悉的運動員給我發(fā)來微信,提醒我注意防護,我也這么提醒她。的確,在這樣一個節(jié)點來到東京,防疫是每個人的頭等大事。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與很多體育賽事有所不同。它不僅僅是一次比賽,更是一個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之間交流與融合的舞臺。然而,防疫所要求的社交距離給這種交流與融合帶來了很大困難。我想起以往的奧運會開、閉幕式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運動員相互擁抱、合影甚至親吻的鏡頭,這次還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嗎?包括國際奧委會、東京奧組委在內的所有相關機構和組織都在盡最大努力,爭取舉辦一屆既安全又成功的奧運會。雖然有很多改變讓人無奈,卻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舉辦奧運會的必要條件。 7月19日,中國女籃隊員韓旭(中)抵達東京成田機場。新華社記者孟永民攝 我們結束采訪離開機場的時候,姚明和籃球隊的隊員和教練們還在星光之下排隊等候,不知道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所有手續(xù)前往奧運村。我們現(xiàn)在也不清楚,這次的疫情究竟會給體育和世界帶來多大的改變,新冠病毒會跟我們共存多久。不過,相信創(chuàng)造了幾千年文明的人類終將跨過這道難關,我們一定會共同迎來隧道盡頭的那束光。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