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廣西日報特派記者 玉智威
2月16日下午,記者去首都體育館采訪短道速滑比賽,在主新聞中心外的車站,記者查詢著發(fā)車時間。“Can I help you?”一句輕柔的英語在記者耳邊響起。記者回頭一看,哦,一個年輕的女孩,一身明亮的“天霽藍”,展示著志愿者的青春活力。
“我的中文還可以,我們說中文吧!庇浾唛_玩笑道。那女孩子看了我的證件后道:“哈哈哈,真不好意思,您戴著帽子和口罩,把您當外國人了。您現(xiàn)在要去首都體育館嗎?我?guī)湍榘l(fā)車時間吧!”記者也看了女孩的工作牌,得知她叫崔露丹,山東人,是北京林業(yè)大學大二學生。“您要坐的車還有20分鐘才到,室外很冷,您還是到大廳里等吧!贝蘼兜さ脑捳Z著實讓人溫暖。
前兩天北京下了場中雪,最高氣溫降至冰點以下,現(xiàn)在正是雪融之時,這樣的天氣對長期在戶外工作的公共區(qū)志愿者而言是嚴峻考驗。記者問:“我在外站一會兒都凍得不行,聽說你們每值一個班都要站上3小時,你不覺得冷嗎?”“沒事,這衣服挺保暖的!贝蘼兜ふf。說起當冬奧會志愿者,崔露丹一臉驕傲:“有機會為冬奧盡一份力,很幸運,也很幸福!”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志愿者以一張張燦爛的青春笑臉,打動了全世界。目前北京冬奧會賽程過半,志愿者的熱情服務同樣得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運動員、官員、媒體工作者的盛贊。在北京冬奧會的各個賽區(qū),志愿者用專業(yè)素養(yǎng)和細心、耐心,為冬奧會的順利舉辦貢獻著力量。
記者在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采訪時看到,雪上比賽的混合采訪區(qū)設在室外,許多志愿者的眉毛、頭發(fā)和帽子上常常掛滿冰霜。有時候工作忙碌,冰霜融化成水珠,順著志愿者的臉頰流下。
記者從首都體育館回到主媒體中心時,夜色漸深,但主媒體中心一樓大廳依然燈火通明,其中不乏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來自北京林業(yè)大學的志愿者關淇勻,自1月上旬來到主媒體中心,就和同學們一天三班倒,并將在這里一直工作到北京冬殘奧會結束。盡管時間跨度較長,關淇勻和同學們的熱情卻絲毫未減:“賽事服務工作很平凡,但需要傾注熱心,每一次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提供幫助,都讓我充滿成就感。聽到他們的一聲‘謝謝’,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記者的大學同窗肖峻峰,北京的這兩屆奧運會都在組委會新聞部工作。說起志愿者,她感慨道:“與2008年相比,現(xiàn)在的這批年輕人更厲害了,他們的外語能力都很好,而且不管與什么人交往,他們都很主動、熱情,沉穩(wěn)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