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圖片頻道 > 高清圖集 > 正文 |
“福建人”的他,堅持13年寫好南寧故事 |
2024年07月30日 10:05 來源:南寧晚報·南寧寶新聞客戶端 作者:李宗文 覃祖穩(wěn) 羅鈺潔 編輯:范鈺銘 |
“有人說陳建昭來自福建,不是南寧人,怎么寫得了南寧歷史呢?我說我的祖籍是福建,但是我生于南寧長于南寧,所以是個老南寧。”近日,在南寧的家中,今年76歲的陳建昭用一口“南普”這樣說道。 邕州古城·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qū)。 關于南寧的老城老街巷,陳建昭已經(jīng)寫了100萬字。有些文章發(fā)表了,有些還沒有,它們靜靜等待著,等著更多人發(fā)現(xiàn)南寧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磚瓦角落的故事。 所寫文章勾起老南寧人滿滿回憶 陳建昭2009年退休,精心準備兩年后,于2011開始將記憶中的南寧歷史記錄下來,并發(fā)表在網(wǎng)絡平臺上。如今,他已經(jīng)發(fā)表了150多篇關于南寧歷史的文章,其中有不少勾起了老南寧人滿滿的回憶。 “還在上班的時候,單位要求我工作之余寫寫南寧的一些歷史文章,當時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對南寧歷史一竅不通。”為了寫好這些文章,陳建昭查閱了大量資料,這一查也讓他有了新的想法。“我當時就想等將來我退休以后,有時間了,把我知道的、查到的,南寧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淀都寫出來! “如果你對一座城市的歷史不了解,是不會熱愛它的,因為沒有感情。”上世紀30年代,陳建昭的父母來到南寧,一家人住在銀獅巷(現(xiàn)為城隍廟西巷)18號,這也是陳建昭出生的地方。 雖然如今陳建昭已經(jīng)年逾古稀,可是回想起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往事,他依舊歷歷在目。沿街叫賣的鴨腿面、粽子和水圓(湯圓);放學回家后,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格子,男孩子捉迷藏、斗雞…… 這些年,陳建昭堅持一定要寫出南寧故事,講好南寧故事,這一堅持就是13年!斑^程很辛苦,但我覺得什么付出都值得。”現(xiàn)在的他每天一大早就出門,或是走街串巷走訪考察,或是到南寧市圖書館找資料,有時候連午飯也忘了吃,回到家中已是下午,匆匆吃幾口飯,又來到書桌前坐下開始敲鍵盤,這一坐又是好幾個小時。 陳建昭查閱書籍資料,了解南寧歷史文化。 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利于南寧的事 寫作畢竟不是陳建昭的本職,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曾陷入一頭霧水的境況中!爱敃r身邊還沒發(fā)現(xiàn)志同道合的人,比較孤獨;參考的史料找不到,又沒人商量,不得不停下筆,到處查找,直到找到需要的資料,才能繼續(xù)寫下去! 除了找史料,怎樣把枯燥的史實寫成生動有趣的故事也需要特別注意。陳建昭的讀者都說,以前看關于歷史的書,概括性的偏多,有的還難以讀懂。而陳建昭的文章就比較符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能夠讀下去。對此,陳建昭也有自己的看法,南寧的歷史是有血有肉、有煙火氣的,他要寫的是故事,用平實真摯的文字,寫發(fā)生在南寧人身邊的一件件真實的小事。 隨著讀者數(shù)量的增長,文章傳播范圍擴大,陳建昭逐漸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傳承南寧的歷史文化”。在陳建昭的心目中,南寧有著其恒常不變的城市特質,那就是開放、包容。文化的影響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多一個人看了他寫的文章,就多一個人更了解南寧。為此,陳建昭說:“我正在做一件有利于南寧的好事! 有一個插曲,讓陳建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一些曾在南寧生活的人,通過他的文章,將一度斷了聯(lián)系的親友找回來了!拔矣涗浀挠幸患夷蠈幾钤绲柠u味店,叫和諧鹵味。創(chuàng)始人姓陳,后來舉家搬到了國外。因為我所做的這些事,幫助創(chuàng)始人的孫女與國內(nèi)斷聯(lián)許久的堂哥、堂姐取得聯(lián)系,一家人再次團聚! 類似的事情發(fā)生了二三十起,陳建昭為失散多年的老街坊搭建起了重逢的橋梁,老同事、老戰(zhàn)友通過他的平臺重聚的例子也有很多。甚至有人說,這比那些專門尋人的平臺效率更高、更精準。 陳建昭書寫關于南寧老城老街的故事。 讀者越來越呈現(xiàn)年輕化態(tài)勢 如今,陳建昭還有一個“邕州史話”群群主的身份。群里有很多地道的老南寧,他們對陳建昭的寫作幫助很大,常常主動提供信息和圖片,給他出謀劃策。因此,陳建昭寫南寧故事越來越得心應手。為了更好地推廣南寧故事,陳建昭學會了剪輯短視頻,傳播的形式更多樣了。 十幾年如一日地搜集、查閱、考證,讓陳建昭對南寧老城區(qū)的每一條街巷、每一座建筑物都特別熟悉,說起來如數(shù)家珍!懊駲嗦,宋朝以前是南寧官府所在地,還有軍隊駐軍。”“民生路有南寧第一家書店、第一家照相館,還有第一家銀行。”…… 陳建昭發(fā)現(xiàn),他的讀者越來越呈現(xiàn)年輕化態(tài)勢,從同齡人到中年人,現(xiàn)在甚至有“00后”找到他交流探討,向他“爆料”。他囑咐這些傳承南寧歷史的年青一代,“要堅持深入南寧的平民百姓當中,要聞到民間的煙火氣,才能接觸到真正的南寧歷史”。 南寧鐘鼓樓。 陳建昭說,這一路走來最大的體會是,越是了解南寧這座城市,就越熱愛這座城市。如今,他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他的身邊有一批熱愛南寧的作家、寫作愛好者,書寫南寧故事的隊伍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正如南寧這座歷久彌新的城市,在源源不斷地煥發(fā)生機。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