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專題 > 焦點 > “西”世珍寶·博物志 > 最新動態(tài) > 正文 |
盉、卣、銎、罍、璏、簋……博物館里的生僻字,你認識嗎?|“西”世珍寶·博物志⑯ |
2024年08月27日 15:21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吳曉雨 |
今年夏天,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博物館熱”,博物館正在成為社交活動的新場景。走進博物館打卡,聆聽歷史故事,與文物“親密接觸”的同時,一些文物名字中的生僻字引發(fā)觀眾的關(guān)注和好奇。 這些生僻字怎么念?代表什么意思?而今年龍年伊始,“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的祝福語就迅速破圈,不僅讓大眾感受到了古人的造字之美,更激發(fā)了大家對這些生僻字深厚歷史底蘊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丁拔鳌笔勒鋵殹げ┪镏尽返16期,廣西云-廣西日報帶你一起揭開文物中生僻字的神秘面紗,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共鳴。 幾年前的一首歌曲《生僻字》 曾被網(wǎng)友稱為“中文十級測試” 一首歌中居然有70多個生僻字 處處考驗演唱者的“詞匯量” 如果說《生僻字》是“黃金段位” 那么藏在博物館文物中的生僻字 可謂是“榮耀王者” 璏鏨簋卣銎鉞廡觚 匜鏃奩虺甗瓿盉罍 …… 逛博物館時 你見過這些生僻字嗎? 本期生僻字“科普小課堂” 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帶你看文物、漲姿勢 ↓↓↓ 《說文解字》解釋“璏,劍鼻玉飾也! 璏,是玉制劍鼻 劍璏是嵌飾于劍鞘上的飾物 古人佩劍以帶穿過璏系在腰間 同時具有固定革帶的功能 “鼻”指小孔,劍鼻玉是用來制作 劍鞘旁穿系皮帶孔的玉石 璏的作用是佩戴和穩(wěn)固劍體。圖源:青州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這件獸面紋玉璏出自東漢時期 正面飾以獸面紋和勾連雷紋 兩端向下彎曲如拱橋 背面有可作穿系用的長方形穿孔 君子以玉比德 玉象征美好、吉祥、高尚 在劍柄、劍鞘上鑲嵌玉飾的劍 被稱為玉具劍 劍上玉飾有四種—— 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 如果劍上鑲嵌有這些玉飾 價值也會隨之增加 鏨,指雕鑿金石的工具 工藝上也指鏨刻 鏨刻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 鏨刻匠人按照定好的圖案 使用堅硬的工具在金屬器具上鏨刻 加工出千變?nèi)f化的圖案 一件鏨刻工藝品 往往需要多道繁瑣的工藝程序 才能為金屬器注入“靈魂” 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容器 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大碗 它是青銅食器的“主角” 外形圓口、有兩耳,流行于商周時期 鼎和簋配套使用 鼎一般為奇數(shù),簋一般為偶數(shù) 鼎是用來煮肉、盛肉的炊具 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鍋 “列鼎制度”是西周的一種等級制度,即“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圖源:央視頻 簋還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 不同大小、數(shù)量的鼎 搭配不同數(shù)量的簋 在祭祀、宴饗、隨葬時使用 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到了西周中后期 簋大多數(shù)有蓋 簋蓋還可以翻轉(zhuǎn)用作盤子裝菜 組合起來就是妥妥的“碗碟套裝” 鎏金鏨花簋式銅爐是一件禮器 簋式銅爐搭配上鏨花鎏金工藝 立體鮮活、精雕細刻 這件銅爐有一對龍形半圓環(huán) 環(huán)下各有一耳微外撇 銅爐上部有一寬帶鏨花,鎏金 底刻有一只蟠虺,寓意吉祥 處處細節(jié)彰顯著匠人的精湛技藝 有提梁的青銅酒器,被稱為卣 卣的形制豐富 有圓體、橢圓體、方體等 通常器體裝飾有精美的工藝圖案 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 卣用來盛放秬鬯(jù chàng) 秬鬯是古代祭祀用的高級香酒 在周代,這種酒常用于 重大祭祀以及賞賜功臣的典禮中 這件獸面紋提梁銅卣 通體云雷紋為底,飾以三重花紋 蓋面和腹部有獸面饕餮(tāo tiè)紋 前后左右互不相望,威震四方 象征著權(quán)力和威嚴(yán) 蓋緣、頸、圈足有夔(kuí)紋 蓋鈕有六只蟬紋 提梁像彎刀,兩端為牛頭形 獸面紋提梁銅卣的提梁兩端以牛首為飾。圖源:廣西衛(wèi)視 獸面紋提梁銅卣是典型的中原器物 至于為何出現(xiàn)在甌駱地區(qū) 據(jù)專家猜測 可能是通過賞賜、購買或交換而來 也有可能是戰(zhàn)利品 銎,是古代兵器或工具上 安裝柄把的孔 鉞,是從石斧演變來的禮兵器 鉞的外形像斧,圓刃可砍劈 到了青銅時代 鉞演化為王權(quán)、兵權(quán)的象征 這件方銎云紋銅鉞 六棱形銎,弧刃 甬部有模印圖案花紋 甌駱地區(qū)的銅鉞流行于先秦時期 有學(xué)者認為 青銅鉞是駱越文化的標(biāo)志性器物 廣西多地陸續(xù)發(fā)掘出青銅鉞 且廣西銅鉞不僅種類繁多 使用也相當(dāng)廣泛 滲入當(dāng)時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廣西的銅鉞是中國南方青銅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 交流的重要見證 縱使跨越兩千多年的時光 它們也依舊散發(fā)著獨特光芒 廡,原指長廊、廊屋 后來正房對面和兩側(cè)的小屋子都稱為廡 廡殿頂是常見的屋頂樣式之一 有五條脊,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 前后左右共四個斜坡面 廣西漢代的陶制明器富有地域特色 包括陶樓、陶倉、陶塑動物等 種類豐富、造型逼真 讓人贊嘆不已 方形合院式廡殿頂陶樓 便是其中之一 這座陶樓整體院落平面呈方形 前屋和左右兩廂為平房 都是懸山式屋頂 后間為二層,底層為兩面坡瓦頂 二層是方形廡殿頂樓房 二樓右、后兩面開窗 各有一人扶窗看向窗外 窗前露臺上各有戴冠的兩人對拜 這座陶樓從側(cè)面反映了 廣西古人社會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和智慧 也承載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一筆一劃,傳承千年文化 一撇一捺,見證民族發(fā)展 這些博物館里的生僻字 不僅記錄著中國歷史 和講不盡的中國好故事 也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是我們今天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學(xué)習(xí)和了解生僻字 是當(dāng)代人正在喚起對生僻字的重視 是文化傳承的應(yīng)有之義 更是讓“文化自信”四個字越寫越實 博物館中的生僻字遠不止這些 通過了解生僻字 才能真正領(lǐng)悟到 漢字文化的魅力、文物的美麗 并激發(fā)大眾對文物背后 歷史故事的興趣 一起來看看 在自治區(qū)博物館內(nèi)還有 哪些生僻字吧 ↓↓↓ 漢字 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 從未中斷的表意文字 漢字中所包含的 古老而神秘的生僻字 曾經(jīng)是古代世界的主宰 是當(dāng)時國家實力的象征 和強烈的文化符號 它們不應(yīng)該被忘記 當(dāng)你下一次再走進博物館時 就從展柜前這些生僻字開始 打開對中國歷史的“探索之旅”吧!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查看 總策劃:文彩云 監(jiān)制:王沖 蔣曉伶 統(tǒng)籌:韋幸文 陳麗婕 文案:吳曉雨 區(qū)雙 美編&視頻:張玥 左松靄 廣西云青芒工作室出品 特別鳴謝: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dāng)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