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40年時光流轉(zhuǎn),40年薪火傳承。從一根粉筆三尺講臺,到現(xiàn)在人工智能花樣課堂,廣西的教育事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變的是老師對學生、對事業(yè)深沉的愛,以及代代相傳的教育家精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今天,我們迎來了第40個教師節(jié),一起聽一聽,不同時代廣西好教師的新“師說”吧!
“你長大了想干什么?”說到兒時心愿,相信不少人曾脫口而出想當“科學家”和“老師”。如果用“實現(xiàn)夢想”這個標準來衡量,李玉潔是一個幸運的人,31歲之前,她是科學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31歲之后,則是一名高校青年教師。將現(xiàn)代科技創(chuàng)新融入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高效的學習體驗,是李玉潔這一代青年教師最大的特點。
回國成為高校教師
2016年,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后,李玉潔留在日本產(chǎn)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工作。那時的她,是一名致力于研究計算機視覺科研工作的研究員。
李玉潔在日本產(chǎn)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接下來的幾年,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2018年3月,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fā)應用,發(fā)展智能產(chǎn)業(yè);2018年6月,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著力推動優(yōu)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yǎng)體系。為順應國際科技發(fā)展趨勢,更好地服務廣西區(qū)域競技建設,同年7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學院。
廣西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引進的橄欖枝,拋向了李玉潔的博士導師丁數(shù)學教授。身為丁數(shù)學教授科研團隊的一員,李玉潔幾經(jīng)思考,決心隨導師回國。
2019年,李玉潔受聘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成為該校第一批人工智能專業(yè)教師。
李玉潔入職桂電。受訪者供圖
人工智能活躍課堂
手機逐漸成為當今高校的“課堂公敵”,理論再深刻,案例再精彩,似乎都無法將大學生們的注意力從手機屏幕上吸引過來。不過,在人工智能時代,這道難題已經(jīng)被青年教師輕松解開。
李玉潔在學校教授的專業(yè)方向,與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有關。這項技術與人們?nèi)粘I钕⑾⑾嚓P。初上教崗的她,就將人工智能教學平臺與課堂緊密結合,進行“無紙化教學”。上課時,學生掃碼進入在線課堂,與老師即時互動,在線完成老師當堂布置的作業(yè),并馬上獲取人工智能批改的結果。每頁課件下方,有類似“收藏”“不懂”的按鈕,學生可以整理收集知識點,老師則會收到匿名“不懂”的數(shù)據(jù)反饋,進而調(diào)整課程節(jié)奏及講解重點。
李玉潔正在為學生上課。記者 王讕 攝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李玉潔還巧用“彈幕”和“打榜”功能,學生可以通過彈幕發(fā)表觀點,提出疑問,甚至吐槽;學生的作業(yè)會根據(jù)評分進行在線排名,鼓勵大家為了“打榜”而更高質(zhì)量地完成作業(yè)。“雖然我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是玩手機的‘低頭族’,但是可別小看了我的課堂質(zhì)量!崩钣駶嵈蛉さ。
線下互動依舊寶貴
因為善用人工智能教學手段,李玉潔在課堂上常常會收到學生的匿名彈幕稱贊:“老師太酷了!”“老師真帥!”她坦言,每每看到這樣的彈幕,她都會默默記在心里,鼓勵自己以后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時俱進。
不過,在李玉潔看來,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工作,但它無法替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李玉潔回憶起2020年,疫情導致她只能為學生線上授課。那段時間里,在教學反饋方面,她始終覺得有所欠缺,因為看不到學生求知若渴的表情,了解不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李玉潔在線上講課。受訪者供圖
“即便是在人工智能時代,課堂依舊需要線上線下的結合。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人工智能永遠都無法代替的”。李玉潔告訴記者,正是有了這一段經(jīng)歷,她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教學理念,“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微妙性,使得其難以被轉(zhuǎn)化為計算機程序代碼。未來教師的角色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
智能時代不忘初心
作為當前全球最前沿、最先進的技術之一,人工智能給全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強大賦能和想象空間,也給新一代青年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擁有什么樣的核心本領,才能讓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安身立命?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李玉潔設想了一個“穿越時空”的對話。作為人工智能學院的教師,她想穿越到未來。未來的世界,將會更加科技化,人工智能和其他高科技將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那時候給學生上課的,甚至可能是一名AI虛擬教師。
李玉潔正在備課。記者 王讕 攝
“我想跟未來世界的老師說,你們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引導學生如何與新技術和諧共處。我想跟未來世界的孩子說,你們需要不斷適應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同時保持人類獨有的創(chuàng)造力和情感。希望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盡管技術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和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無論身處何時代,教育的核心始終不變——那就是培養(yǎng)有道德、有能力、有同情心的人,使他們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并且享受有意義的人生!崩钣駶嵳f。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nèi)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