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界碑,護界碑,愛邊疆,風里雨里都不停啰,都不!
紅日東升,群山延綿。國慶這天,防城港市防城區(qū)那良鎮(zhèn)灘散小學10多名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提著竹桶,唱著歌兒,一路往北侖河走去。
跟在隊伍末尾的,是一名大“紅領巾”,那就是他們的校長廖遠彬。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界河邊的第1346(2)號界碑!敖绫菄c國之間領土分界線的標志,碑立在哪兒,國土就在哪兒!闭驹诮绫,廖遠彬向學生講述護界碑的意義。
1994年,廖遠彬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毅然回到母校灘散小學,從大隊輔導員、教導主任到校長,一干就是30年。他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還注重加強學生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2001年,時任教導主任的廖遠彬與老校長黃永騰組織了第一次護碑行動,并成立“紅領巾護界碑小隊”。孩子們從中體會到護界碑、愛界碑就是愛邊疆、愛人民、愛祖國的具體體現,進一步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20多年過去了,紅領巾護界碑小隊從最初的15人壯大到了300多人,護界碑活動的形式也從原來分小隊開展的巡邊踏查、擦洗界碑、為界碑描紅等活動,變成了分年級開展“我們家鄉(xiāng)多美好”“我以叔叔為榜樣”“我的護界碑夢”等不同主題的持續(xù)性教育活動。
廖遠彬積極發(fā)揮灘散小學的示范引領作用,將護界碑活動向那良鎮(zhèn)的里火小學、范河小學、民生小學、南里小學等沿邊小學擴展。多所學校常態(tài)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有力促進了邊境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維護了祖國邊境的和平與穩(wěn)定。
“今后,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以實際行動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廖遠彬說。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