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絕對保護傜民。”
“繼續(xù)斗爭,再尋光明!
這是鐫刻在龍勝各族自治縣周家村紅軍巖上的兩句標語。
1934年12月6日,紅軍第四師在泗水鄉(xiāng)白面瑤寨前的龍舌巖召集1933年桂北瑤民起義的幾個小頭領及寨老座談,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處境,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張和民族政策,鼓勵支持少數(shù)民族群眾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正義斗爭,并在龍舌巖上寫下了這兩句標語,后由當?shù)孛癖娮园l(fā)鑿刻保留。
“傜”字讓當?shù)匕傩湛吹搅瞬灰粯印?/p>
紅軍第一次把千百年官府寫的侮辱性反犬旁的“猺”變成了單人旁的“傜”,讓瑤族同胞感受到紅軍把瑤民當人看,共產(chǎn)黨是自己的組織;共產(chǎn)黨許下“保護群眾”的初心,承諾帶領群眾“再尋光明”的使命讓瑤族同胞跟定了紅軍,跟定了共產(chǎn)黨。紅軍長征過后,瑤民把龍舌巖改名為“光明巖”,后更改為“紅軍巖”。
紅軍在龍勝播撒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在正確的民族政策和當?shù)厝罕姷膿碜o之下,種子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開出了燦爛的民族團結之花,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交融、不分彼此。
龍勝各族自治縣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無山不瑤、無林不苗、無垌不侗、無水不壯”生動反映了龍勝少數(shù)民族的分布情況。苗、瑤、侗、壯等民族的服飾、飲食、建筑、民俗等各具特色,其中,壯族干欄式建筑、北壯服飾、龍脊梯田造田技術、北壯二聲部民歌、龍脊壯族稻作文化、龍脊水酒等先后被列入市級以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近年來,龍勝多次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表彰。今年9月,龍勝村民潘保玉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
紅軍巖。記者 梁凱昌 攝
紅軍巖上的刻字:“紅軍絕對保護傜民”。記者 梁凱昌 攝
紅軍巖上的刻字:“繼續(xù)斗爭 再尋光明”。記者 梁凱昌 攝
在周家村紅軍長征步道旁,樹立了講述紅軍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群眾友好交往的塑像。記者 梁凱昌 攝
視頻攝制:王希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nèi)容
↓↓↓